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爨下音的意思、爨下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爨下音的解释

谓灶下焚烧良木发出的火烈声。 金 元好问 《短日诗》:“零落沟中断,酸嘶爨下音。”参见“ 爨下餘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爨下音是汉语中一个富有典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在灶下焚烧时因材质优良而被抢救出来、最终制成名琴的良木所发出的声音,后引申比喻未被识别或未被充分利用的杰出人才或珍贵事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面释义与典故来源

    该词典出《后汉书·蔡邕传》。记载东汉名士蔡邕(字伯喈)曾听到吴地人家烧火做饭时,木材在灶中燃烧爆裂的声音异常清脆响亮(“闻火烈之声”),他立刻识别出这是制作琴的绝佳材料(“知其良木”),急忙从火中抢救出这段尚未烧尽的桐木(“因请而裁为琴”)。此木尾部仍带焦痕,制成琴后音色超凡,世称“焦尾琴”,为古代四大名琴之一。因此,“爨下音”本义即指这段本将焚毁于灶下、却因遇知音(蔡邕)而得以焕发绝妙音响的良材之音。

  2. 引申义与文化内涵

    后世以此典故比喻:

    • 被埋没的珍贵人才:指本有卓越才能却身处卑微境地或未被发现的人(如“爨下之材”)。
    • 未被赏识的潜质或价值:强调事物或人才需遇“伯乐”(慧眼识珠者)方能显其价值。
    • 劫后余生或历经磨砺而成就的卓越:暗含经历困厄(如烈火焚烧)后终成大器的意味。

      此典凝聚了中国文化中重视知遇之恩、强调慧眼识才的价值观。

  3. 用法示例

    常见于文言或典雅书面语中,如:

    • “此子才华横溢,惜处乡野,真乃爨下之音,待伯喈识之。” (比喻人才被埋没)
    • “这段古木,若非先生慧眼,几成灶底薪,今发清响,诚爨下余音也。” (比喻珍贵事物终被发现)

      亦作“爨下余”或“爨下薪”,均源于同一典故。

参考来源:

  1. 《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第五十下》(中华书局点校本)记载蔡邕制焦尾琴事。
  2.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7卷第7页“爨下”词条释义及书证。
  3. 典故溯源可参考《南史·卷十八·列传第八》等相关记载,印证其流传。
  4. 在线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 提供《后汉书》原文查阅:《后汉书·蔡邕传》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爨下音”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要点解析:

一、基本词义

“爨下音”指灶下焚烧良木时发出的火烈声。其中:

二、文学引用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金代诗人元好问的《短日诗》:“零落沟中断,酸嘶爨下音”。诗中用“爨下音”比喻良木被焚烧时发出的悲鸣,暗含对珍贵事物被毁的惋惜。

三、相关延伸

四、使用场景

现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日常口语中极少出现。需注意其生僻性,避免在非专业语境中使用。

若需进一步了解“爨”字的结构、五行属性等,可参考汉字解析类工具()。

别人正在浏览...

避碍庳侧並居不两立赤锳盘丑饰船丁传宣搭面担石堆肥方执風騷俯冲瑰意奇行国故还师横隔和煖澒地火前花借麾金三品巨响看煞六月霜龙頟罗带茅栋蟆子煤火魅人明示槃散尀奈前策千虑一失凄冻汽阀清衷凄戚岂唯日月无光神领意造双蛾殊节思乎肃遏天阳桐马退婚退逊土性外衅乌克兰杇槾向日详委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