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梵語阿僧祇的省稱。意為無數,無量。 宋 晁補之 《鹧鸪天·杜四侍郎郡君十二姑生日》詞:“不勞龍女騁威儀。僧祇世界供遊戲,賢懿光陰比壽期。” 清 蔣士铨 《臨川夢·說夢》:“雖則是僧祇劫裡業緣該,畢竟你龍華會上真身壞。” 王國維 《題蕺山先生遺像》詩:“僧祇劫去留人譜,風義衰時拜鬼雄。”
(2). 波斯 語zangī的譯音。泛指 南海 土著種族。或指 非洲 東海岸黑種人。《新唐書·南蠻傳下·诃陵》:“ 元和 八年,獻 僧祇 奴四、五色鸚鵡、頻伽鳥等。”《新唐書·室利佛逝》:“又獻侏儒、 僧祇 女各二及歌舞,官使者為折衝,以其王為左威衛大将軍。”
“僧祇”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數量單位
源自梵語“阿僧祇”(Asaṃkhyeya)的省稱,意為“無數、無量”,是古印度最大的計數單位,常用于描述極長的時間或龐大的數量。例如“三僧祇劫”指菩薩修行成佛所需的漫長時間。
部派名稱
在佛教中,“僧祇”也指代“大衆部”(Mahāsāṃghika),是早期佛教分裂後的主要部派之一,強調僧團集體權威。
波斯語“zangī”的音譯,唐代文獻中泛指南海土著或非洲東海岸的黑種人。例如《新唐書》記載诃陵國(今印尼爪哇)曾向唐朝進獻“僧祇奴”。
《僧祇》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種計量單位,約等于一百萬。它用來表示僧尼的數量或寺廟的規模,是佛教中常用的計數單位之一。
《僧祇》是由“人”和“示”兩個部首組成的。
拆分的筆畫分别為:
“僧”:共11畫,“亻”部4畫,“月”部4畫,下面的“彡”部3畫。
“祇”:共10畫,“礻”部4畫,“氣”部4畫兩個連寫,下面的“丶”部2畫。
《僧祇》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佛經中,作為一個佛教特有的詞彙而流傳下來的。
《僧祇》的繁體字為「僧祇」。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僧祇》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僧箕」。
1. 這座寺廟共有五十餘個僧祇。
2. 這位方丈帶領了一百個僧祇前往參加佛教活動。
1. 僧侶:指的是出家修行的*********。
2. 祇合:指的是僧尼合計的數量。
3. 祇園:指的是僧尼修行的庭園。
1. 僧徒:佛教出家的修行者。
2. 僧人:指的是佛教寺院中的僧尼。
3. 僧院:指的是佛教寺廟或修道院。
在這個語境下,暫時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僧祇》是一個特定的計量單位,沒有與之完全相反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