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使幕的意思、使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使幕的解释

指节度使的官署。幕,幕府。 唐 韩愈 《冬荐官殷侑状》:“﹝ 殷侑 ﹞兼通三传,傍习诸经,注疏之外,自有所得,久从使幕,亮直著名。”又 唐 韩翃 有《送李司直赴江西使幕》《送赵评事赴洪州使幕》《送张丞归使幕》《送深州吴司马归使幕》等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使幕”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个特定称谓,其核心含义是指节度使、观察使等地方军政长官的幕府机构。以下是从汉语词典及历史制度角度对其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使幕”指由节度使、观察使等“使职”官员(即由皇帝直接派遣、负责特定军政事务的高级地方长官)所建立和管理的幕府组织。它是这些使职官员处理政务、军务的参谋和执行机构。根据《汉语大词典》,“使幕”即“节度使等地方大员的幕府”。(来源:《汉语大词典》)

  2. 结构与组成

    使幕的核心成员称为“幕职官”或“幕僚”,主要包括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等职位。这些幕僚通常由使职长官自行辟召(征聘),多为有才干但尚未通过科举正途入仕或希望快速晋升的士人。他们协助长官处理文书、刑狱、钱粮、参谋等具体事务。参考《中国历史大辞典》对“幕府”和“幕职”的解释。(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

  3. 历史背景与职能

    使幕制度在唐代中后期至宋代尤为盛行。随着节度使、观察使等成为实际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尤其在藩镇割据时期),其使幕权力极大,几乎包揽了地方行政、财政、军事等核心事务,有时甚至凌驾于中央任命的州府官员之上。它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博弈中的重要环节。史学著作如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对此有深入探讨。(来源: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4. 与“幕府”的关系

    “使幕”是“幕府”的一种具体形态。“幕府”泛指古代军政长官的衙署及其僚属组织,起源更早(如汉代将军幕府)。而“使幕”特指唐代以后,由节度使、观察使等特定“使职”所设置的幕府,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制度特征。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详细论述了唐代使幕制度的形成与运作。(来源: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

  5. 文化意义

    入幕(进入使幕担任幕僚)是唐代士人重要的仕进途径之一,被称为“释褐”之捷径(即脱去布衣,步入仕途)。许多著名文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都有过入幕经历,其文学创作与幕府生涯密切相关,使“使幕”也成为唐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对象。相关研究可见戴伟华《唐代幕府与文学》。(来源:戴伟华《唐代幕府与文学》)

网络扩展解释

“使幕”是古代官职体系中的特定术语,其含义及背景可归纳如下:

  1. 基本定义
    “使幕”指节度使的官署,即节度使处理政务的机构。其中“幕”指幕府,是古代军政官员的办公场所。

  2. 词义解析

    • 使:指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政长官,掌管地方军权与行政权。
    • 幕:即幕府,原指将帅在外驻扎时以帐幕搭建的临时治所,后演变为固定官署的泛称。
  3. 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唐代文献中多次出现该词,例如:

    • 韩愈在《冬荐官殷侑状》中提到殷侑“久从使幕”,赞其长期在节度使幕府任职且正直闻名。
    • 诗人韩翃的送别诗如《送李司直赴江西使幕》等,均以“使幕”代指友人赴任的节度使官署。
  4. 职能与地位
    节度使幕府不仅是军事决策中心,也承担地方治理职能,其幕僚(如司马、判官等)多由中央选派或长官自行辟召,形成独立于朝廷的地方权力体系。

“使幕”是唐代节度使官署的专称,体现了当时军政合一的治理模式。其核心含义可通过分解“使”与“幕”并结合历史文献得到清晰阐释。

别人正在浏览...

哀哇白头相守岑立澄居成日赤手空拳崇阜仇首初婚戴霜履冰大门官大众电风扇电话间雕体递步哨蠹饷浮名薄利港汊刚健故犯骨溜溜横祸闳粹红纶江馆缴绕嘉瑞急不择言借使经塔金童口锐类群冷灰爆豆凌凘龙輀卖懞懂梦枕齐三士日时三十六物深房审注首甲蜀鸟宿道缩砂蔤炱煤贪杯坦夷拖儿带女兔死犬饥枉费心思乌迁象驾小视下市虾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