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单身的人。《左传·昭公十四年》:“长孤幼,养老疾,收介特。” 杜预 注:“介特,单身民也。”
(2).孤独。 汉 王逸 《九思·怨上》:“哀吾兮介特,独处兮罔依。” 三国 魏 曹植 《闲居赋》:“何吾人之介特,去朋正而无儔。”
(3).孤高,不随流俗。《后汉书·马融传》:“察淫侈之华誉,顾介特之实功。” 李贤 注:“介特谓孤介特立也。”《新唐书·李绛传》:“ 絳 居中介特,尤为左右所不悦。”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蒙 既登公门,公之介特真淳,岂不素知。”《明史·刘铉传》:“ 鉉 性介特,言行不苟。” 章炳麟 《<无政府主义>序》:“故有乐羣就众,亦有介特寡交,人心不同,虑如面颊。”
介特是古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孤独无依、孑然一身的状态。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四年》"养老疾,收介特",描述收容孤寡无依者的社会行为,体现古代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从构词角度分析:
二字组合强化了"孤立无援"的意象,常形容失去依靠的个体。
引申义项包括: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但作为文化基因仍存于"耿介""孤特"等派生词中。需注意其与"孑孓""茕独"等近义词的差异——"介特"更强调主动或被动的隔绝状态,而非仅指数量上的单一。
参考来源:
“介特”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单身的人
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四年》:“收介特”,杜预注释为“介特,单身民也”。这一用法强调无家庭归属的个体状态,多用于古籍语境。
孤独
如汉王逸《九思·怨上》中“哀吾兮介特,独处兮罔依”,曹植《闲居赋》也以“介特”自喻独居无依的境遇,体现情感上的孤寂感。
孤高不随流俗
《后汉书·马融传》用“介特”形容品格独立,李贤注:“介特谓孤介特立也”;《新唐书》则以此描述李绛不迎合权贵的性格,突显超然于世俗的特质。
补充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汉典》《左传》注疏及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用例,可通过标注的网页来源查阅具体文献。
按籍鼈欬鳖闷必里迟离不可抗拒不知贵贱才吏侧枝槎梗痴风船埠楮练踔厉风发漼溰大忘低头放手妇人醇酒覆舟之戒甘木疙秃钩缠海洋性气候加爵拣罢节储剂子藜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琉璃球论高寡合论千论万啰里啰唆磨礲淬励甯戚蟠薄泡沫塑料跑情况飘堕媲德平心易气拼杀牵及清途软木画如临大敌善刀而藏上方试诗时装表演衰慵霜硎淑候疏瀹算命先生天变抟扶闲男女噏忽洗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