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用糯粉和面扭成环的油炸面食品。现在的馓子,用面粉制成,细如面条,呈环形栅状。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食物中有‘饊子’,又名‘环饼’,或曰即古之‘寒具’也。”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三折:“俺大年日将你帖起,供养了饊子茶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寒具》:“寒具,即今饊子也,以糯粉和麵,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釧之形,油煎食之。”
关于“饊子”的词义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饊子”是“馓子”的异体字写法,指一种用面粉制作的油炸面食,其特点是将细面条状的面坯扭成环形或栅栏状花样后油炸而成,口感酥脆。
2. 制作与形态
3. 历史与文化
该食物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寒具”(一种冷食),宋代《鸡肋编》记载其别名“环饼”,元代杂剧《盆儿鬼》提到将其作为祭祀供品。
4. 别称与方言
北方部分地区称其为“板搭馓子”,南方方言中也有“油饊子”等叫法。
如需了解更多历史文献记载或地域差异,可查阅《鸡肋编》等古籍,或参考地方饮食文化资料。
饊子(dǎn zi)是指馒头的一种古称,它由“食”字部首和“曼”字旁组成,总共有13画。饊子是中文古代的常用词汇,尽管在现代汉字中已经很少使用,但在古代文献和古籍中仍然可以见到。
饊子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易经传》。《易经传》是古代周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其中提到了“食饊”的概念,而后来的文字学家将其解释为“饊子”。在古代,饊子是指一种用面粉制成的小型发酵食品,类似于现代的馒头。馒头是一种常见的中式面食,用面粉、水和酵母等原料经过发酵而成,通常呈圆形或扁球形。饊子是馒头的古称,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名称的不同。
饊子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饊子」。繁体字通常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使用,因其独特的书写形式而保留下来。在繁体字中,饊子的结构和拼写与简体字完全相同,只是字形稍有不同。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饊子在古时的汉字写法是「飡子」。古代的汉字形态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具体的字形和字体也有所不同。然而,饊子作为一个食品名称,其字形在演变过程中变化较小。
以下是饊子的例句:
1. 他早餐吃了两个饊子和一碗粥。
2. 妈妈做的饼太硬了,我宁愿吃饊子。
3. 很多人在早餐时会选择吃馒头或者饊子。
组词:饊子饼、饊子店、饊子馆。
近义词:馒头、包子、面饼。
反义词:饭菜、米饭、炒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