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帙的意思、负帙的详细解释
负帙的解释
亦作“ 负袟 ”。背负书籍。谓游学外地,勤奋读书。《梁书·武帝纪中》:“朕思阐治纲,每敦儒术,軾閭闢馆,造次以之。故负袟成风,甲科间出,方当置诸周行,饰以青紫。”《魏书·邢峦传》:“ 峦 少而好学,负帙寻师,家贫厉节,遂博览书传。”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宗室书》:“或有渔猎三史,纷纶五经,都讲开黌,诗生负帙。”《隋书·经籍志一》:“四方鸿生鉅儒,负袠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
词语分解
- 负的解释 负 (負) ù 驮,背(坕 ):负米。负疚。负重。如释重负。负荆请罪。 担任:担负。负责。负累(噄 )。负罪。负荷。忍辱负重。身负重任。 仗恃,依靠:负隅顽抗。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遭受:负伤。负屈
- 帙的解释 帙 ì 书、画的封套,用布帛制成。 整理书籍:“书乱谁能帙,杯干自可添”。 量词,用于装套的线装书。 笔画数:; 部首:巾;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负帙”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ù zhì,其核心含义为背负书籍,常用来形容游学外地、勤奋读书 的状态。
详细解析:
-
字义拆分
- 负:本义为“背负、携带”,引申为“担负、依仗”。
- 帙:原指“书套”或“包书的布帛”,后泛指书籍、卷册。
-
整体释义
二字组合后,字面指“背着书箱或书籍”,实际用于描述求学之人携带书籍远行、刻苦攻读 的情景,带有对勤学精神的赞美。
-
其他写法
该词在古籍中亦写作“负袟”,属于异形词,含义相同。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例如描述古代书生游学、文人治学的形象,强调其不畏艰辛、专注求学的态度。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负帙(fù zhì)这个词是指繁重的责任或负担。它由两个部首组成:负(贝部)和帙(巾部)。负帙共有9画,其中负部有3画,帙部有6画。
负帙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在《诗经·小雅·负薪》里有提到“负薪负帚,与子偕偕”。这里的“负帚”即是负帙的早期形式。在古代,写字的方式和现在略有不同,采用的是竖行的笔画,而非现在的横行笔画。
繁体字“負紙”是“负帙”的繁体形式,在繁体字中,“负”和“帙”的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是一致的。
在使用负帙这个词时,可以组词如“负帙重任”、“摆脱负帙”等。近义词可以是“担负”、“负重”等,而反义词可以是“轻松”、“解脱”等。
以下是一个例句:“他一直负帙照顾家人,从不言怨。”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