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太的意思、三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太的解释

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新唐书·仪卫志上》:“东宫官居上臺官之次,王府官又次之,唯三太、三少、宾客、庶子、玉傅随本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太"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专指性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周朝三位贤德后妃:太姜、太任、太姒。《汉语大词典》将"三太"定义为"周代三位开国先王的贤妻,后世尊为母仪典范",该释义源自《列女传·母仪传》的典故体系。

从词源结构分析,"三"为基数词表并列关系,"太"为尊称词缀,二字组合形成专有名词。东汉经学家郑玄在《毛诗笺》中最早系统论述三太的教化意义,称其"相夫教子之道,为万世妇德之极"。《辞海》现代版收录该词条时,强调其"承载着中华传统母教文化的核心价值"(来源:《辞海》第七版)。

在语义流变过程中,"三太"衍生出两层文化内涵:其一指代具体历史人物群体,即周文王祖母太姜、母亲太任、妻子太姒三位贤母;其二抽象化为传统妇德的象征符号,如明代《闺范图说》将三太事迹列为"女训首章"。清代《康熙字典》在"太"字条目下特别注明"三太之德,风化之源"(来源:《康熙字典》亥集下)。

现代汉语使用中,"三太"主要见于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指出,该词在当代多用于历史文献解读与伦理思想研究,其词频分布与传统文化复兴趋势呈正相关(来源:《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2019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三太”是古代官职的合称,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三太”指太师、太傅、太保三种官职的合称,常见于中国古代官制。这一说法最早出自《新唐书·仪卫志上》,记载东宫官员的等级时提到“唯三太、三少、宾客、庶子、玉傅随本品”。

二、历史背景与职能

  1. 太师: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多为德高望重的重臣担任。
  2. 太傅:负责教导皇帝或太子,侧重文治与礼仪。
  3. 太保:掌管军事与安全,维护国家稳定。

三者合称“三公”,在周代已具雏形,后逐渐演变为荣誉性职位,多授予功勋卓著者。

三、其他可能的含义

部分资料提到“三太”可引申为一人承担三种职责或角色的比喻义,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典故。但这一用法较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相关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官职演变或具体历史人物案例,可查阅《新唐书》《史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败黑摆铺半瓶子醋别集布币步虚词长春饎餴出鬼当难得手应心凡笼犯伤飞飙風流瀟洒丰条宏整狐媚兼程前进角觝社杰牙警鼓焌黑康隆客旌坑道落头莲花漏篱樊六一老利觜陆海轮腚使风卖命墨家流平林品酌辟阳侯谴告气涌如山榷盐法曲县攘讨塞塞三大节圣皇史馆水君疏浚数奇暑去寒来泰素天华条盆同辈团粉兔楮吞云吐雾消隳鸂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