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日曲水的意思、三日曲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日曲水的解释

指三月三日聚集在环曲水渠之旁进行的流觞宴饮活动。《晋书·束晳传》:“ 武帝 尝问 挚虞 三日曲水之义, 虞 对曰:‘ 汉章帝 时, 平原 徐肇 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邨人以为怪,乃招擕之水滨洗祓,遂因水以汎觴,其义起此。’帝曰:‘必知所谈,便非好事。’ 晳 进曰:‘ 虞 小生,不足以知,臣请言之。昔 周公 城 洛邑 ,因流水以汎酒,故逸诗云:羽觴流波。又 秦昭王 以三日置酒 河 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君制有西夏。乃霸诸侯。因此立为曲水。二 汉 相缘,皆为盛集。’帝大悦,赐 晳 金五十斤。” 南朝 宋 颜延之 、 南朝 齐 王融 、 南朝 梁简文帝 均有《三日曲水诗序》。参见“ 流觴曲水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日曲水(sān rì qū shuǐ)是源自中国古代的传统民俗活动,特指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在水边举行的祓禊(fúxì)仪式与宴饮雅集。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层:

一、字面释义

“三日”即农历三月初三,“曲水”指蜿蜒的流水。合称指古人于上巳节在环曲的水渠旁宴饮,并让酒杯顺流而下,停于谁处则饮酒赋诗的风雅习俗。此活动兼具祈福消灾与文人社交的双重性质,如《汉语大词典》释义:“旧时风俗,于农历三月上巳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在水边宴饮,以祓除不祥……后亦泛指游赏宴饮”。

二、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1. 祓禊仪式

    源于周代祭祀传统,《晋书·礼志》载:“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古人以流水象征洁净,通过盥洗、香薰等方式驱除晦气,祈求健康。

  2. 曲水流觞雅集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永和九年(353年)会稽山阴兰亭的“修禊事”,文人列坐曲水两侧,酒杯随波流转,赋诗助兴,成为文化典范。“曲水流觞”由此成为文人雅士的经典意象。

三、文化演变与象征意义

四、现代传承

如今浙江绍兴兰亭景区每年举办“兰亭书法节”,复原曲水流觞场景,延续这一文化遗产的仪式感与艺术精神。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三日曲水”释义
  2. 《晋书·礼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王羲之《兰亭集序》(《晋书·王羲之传》)
  4. 杜甫《丽人行》(《全唐诗》卷二百一十六)
  5. 绍兴市文旅局官网:兰亭书法节介绍

网络扩展解释

“三日曲水”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汇,主要与三月三日的传统习俗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农历三月三日人们聚集在环曲的水渠旁,进行流觞宴饮的活动。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祓禊仪式,通过在水边饮酒、赋诗以驱邪祈福。


历史典故

  1. 汉代起源说
    据《晋书·束晳传》记载,汉代章帝时期,徐肇三月初三连生三女后皆亡,乡民认为不祥,遂到水边洗濯祓除灾厄,后演变为曲水流觞活动。

  2. 周公起源说
    束晳反驳了汉代起源的说法,提出该习俗可追溯至西周周公营建洛邑时,以流水泛酒为乐,并引用逸诗“羽觞流波”佐证。


文化内涵


现代应用

现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中,形容古代风雅集会,或隐喻人际交往的短暂与浅淡(此比喻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诗词引用或活动流程,可参考《晋书》《荆楚岁时记》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耙地犇亡匾柎逼同不聊生漕台吃辛吃苦绸直楚邦粗滞当空道破得男颠懂恩怨额征汾讴浮查羔羊素丝各持己见悍妬遑骇花胜冱寒火粒湖丝吉列开正科柏餽赐老翁龙鱼陋野芒儿闽北话明证末调末规木帝木吾内衷巧不可接凄寥秋娥漆作热岛商周沈恩朔参官朔日漱润苏丹港素衣铁则屋翼显宦鲜晶纤论霄露消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