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毛 传:“小曰羔,大曰羊。素,白也。紽,数也。古者素丝以英裘,不失其制。大夫羔裘以居。” 孔颖达 疏:“ 毛 以为 召南 大夫皆正直节俭。言用羔羊之皮以为裘,缝杀得製,素丝为英饰,其紽数有五。既外服羔羊之裘,内有羔羊之德,故退朝而食,从公门入私门,布德施行,皆委蛇然动而有法,可使人踪跡而效之。言其行服相称,内外得宜。”后因以“羔羊素丝”称誉士大夫正直节俭、内德与外仪并美。 明 唐顺之 《与吕通竹屿书》:“用于世则为羔羊素丝之风,不用于世则励蔬食饮水之志。”亦省作“ 羔丝 ”。 清 龚自珍 《国朝春曹题名记序》:“此诸前辈秉心渊雅,用羔丝退食之暇辑是书之志也。”
羔羊素丝是源自《诗经》的成语,字面指“羔羊之皮”与“素丝之线”,后引申为赞美人品德高尚、节俭廉洁的意象。以下是具体解析:
“羔”指幼羊,“羊”象征温顺纯洁。《说文解字》释“羔”为“羊子也”,古人以羔羊喻品德纯良者,如《诗经·召南·羔羊》以“羔羊之皮”暗喻官员节俭正直的德行。
“素”指未染色的生丝,“丝”代表织物原料。《毛诗正义》注:“素丝,白丝也”,喻指质朴无华的本质。诗中“素丝五紽”描述用素丝缝合羔裘,暗含清廉自守之意。
《羔羊》一诗通过“羔羊素丝”的意象,歌颂官吏衣着简朴、秉性正直: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诗经·召南·羔羊》
今多用于形容人:
参考资料:
“羔羊素丝”是一个源自《诗经》的成语,主要用于赞誉士大夫或官吏的高尚品德。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该词出自《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原句描绘了士大夫穿着羔羊皮制成的衣物(象征节俭),并以素丝装饰(象征正直)。孔颖达疏注中提到,这种服饰与内在德行相称,体现“行服相称,内外得宜”的修养。
该词常与“委蛇委蛇”(从容自得)连用,强化对士大夫从容施政、内外和谐的赞美。需要注意的是,“羔羊素丝”与“素丝羔羊”意义相通,均为褒义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经》相关篇章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2)及《后汉书》记载。
抱才豹尾车鸊鹈侧面成风斤骋足骢马使悼逝大破大立大洋德庇发鞍匪朝伊夕非子丰混刚酷钩云贯熟嘓咂篲筱嘉粮煎悴嚼啮近是九难巨雀惧选扛擡伉侠窥视踉跄理称猎夫黎献笼媒芒种面红男子汉攀今吊古碛路杀鸡为黍砂壤绳裁生疏深谷申结食称侍驾失留屑历十世单传四戚松花纸贪慕天声龆齿提备投至微宦杌樗狎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