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应征税赋数。《清会典·户部·免科田地》:“又议准: 山东 曹县 、 利津 、 寿光 三县……额徵粮银一千八百七十两零漕米一百二十餘石,一体照额豁除。”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清查之法》:“每年额徵,亦以部核由单,及司核会计册为据。”
额征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性财税术语,指政府依据定额标准征收的赋税或实物。该词由“额”(定额、额度)和“征”(征收)构成,最早见于明清两代的官方文书,主要用于描述田赋、盐税等固定税种的征收制度。
其核心含义包含三个层面:
该术语在《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中被归类为“中国古代经济制度词汇”,现代主要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及古代经济制度分析。清代户部档案显示,额征制度常与“实征”对应,前者指理论应征数额,后者为实际入库数额,二者差异反映税收执行情况。
“额征”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应用于古代赋税制度中,具体解释如下:
指官府规定的应征税赋数额或定额征收的税种。由"额"(规定的数目)与"征"(征收)组合构成,强调税收的固定性和法定性。
多出现在财政史研究、古籍校注等学术领域,例如分析清代《赋役全书》中的税目核算时,会频繁涉及"额征"数据。
摆供伴种厂衣蝉冕赤斤幢幢传诵辞义翠粲代田淡晴灯座对薄公堂法供犯牙儿官常国车还香愿黑龙江横衊花里胡绍迦坚茶寒交交关徼劫戢藏孑然仅容旋马居大不易菊花石苛酷宽明枯败困薄聊落寮友留犂挠酒溜弯丽雅陇廉虑忆麻苇木皮滂澍秦仪群众影响生寄死归食不累味石坛适音首施两端收孰曙华宿忧谈价盌遂香虬象筯效好小乐歇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