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北方风俗,亲友前往祭奠死者,须携带三牲或果品祭供于灵前。亦有不带供品而只付与大致与一桌供相当的现金的,谓之“折桌”。《金6*瓶6*梅词话》第五九回:“ 吴道官 庙里并 乔大户 家,俱备折桌三牲来祭奠。”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折桌汉语 快速查询。
“折桌”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主要指向以下两种含义:
基本定义
指旧时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丧葬习俗。亲友前往祭奠死者时,原本需携带三牲(如猪、牛、羊)或果品等实物供品摆放在灵前。后来演变为不携带实物,而是直接支付与一桌供品价值相当的现金,称为“折桌”。
文献例证
如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提到:“吴道官庙里并乔大户家,俱备折桌三牲来祭奠”,说明这一习俗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功能与意义
这种方式简化了仪式流程,同时体现了对丧葬礼仪的经济化变通,尤其在物资不便或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更为常见。
该词在当代也可能指代“折叠餐桌”,即通过可伸缩、翻转的结构节省空间的家具(如搜索结果5所述)。但此含义与传统文化中的“折桌”无直接关联,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
提示:如需了解更详细的习俗演变或文献出处,可参考《金瓶梅词话》相关研究或地方民俗志。
《折桌》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可以折叠的桌子。
《折桌》这个词的部首是手,共有8个笔画。
《折桌》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时的家庭中,人们使用的桌子大多是固定不可折叠的,而折桌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使用方式,特别适合于需要移动和收纳的场合。
《折桌》的繁体字为「摺桌」。
在古代,「折桌」一词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晋代的《千字文》中将「折桌」写作「折卓」。
1. 他拿出了一个折桌,方便地进行了户外野餐。
2. 她将折桌折叠起来,放入行李箱里。
折叠、桌子、折叠椅
可折叠桌、可折叠餐桌、可折叠工作台
固定桌、不可折叠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