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服散去。《后汉书·冯绲传》:“后 鲜卑 寇边,以 緄 为 辽东 太守,晓喻降集,虏皆弭散。”《后汉书·李固传》:“时 太山 盗贼屯聚歷年,郡兵常千人,追讨不能制。 固 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餘人,以恩信招诱之。未满岁,贼皆弭散。”
“弭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解释
拼音为mǐ sàn,意为“顺服散去”或“平息、解散”。常用来描述通过劝导、安抚等方式使争端、冲突或聚集的人群逐渐消散。
二、详细含义与用法
三、词源与典故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子弭散而无朝”,原指公子弭远离朝廷纷争,后引申为主动结束争端的行为。
四、现代应用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强调以温和手段解决问题。例如:“通过谈判,双方终于弭散多年的积怨。”
总结
“弭散”既保留了古汉语中“平息”的核心语义,也在现代语境中延续了其化解矛盾的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相关篇章或权威词典。
“弭散”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来描述解除和停止散发、蔓延的意思。
拆分“弭”字可以分为:弓、广,共两个部首。在《康熙字典》中,“弭”字的总笔画数为9。
拆分“散”字可以分为:攵、木,共两个部首。在《康熙字典》中,“散”字的总笔画数为11。
“弭散”一词的源自于古汉语,用于描述解除、停止散发的意思。在繁体字中,“弭散”保持原样。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以及繁体字的遗存,可以推测出“弭散”的古代汉字写法为:“弥散”。
以下是一些使用“弭散”一词的例句:
1. 他迅速采取了措施,弭散了矛盾和紧张气氛。
2. 通过各种方法,我们希望能够彻底弭散那个谣言的扩散。
3. 春风和暖阳逐渐弭散了严寒的寒意。
以下是使用“弭散”字词的一些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弭解、弭乱、散漫、散步、散场。
近义词:消散、解除、止息、停止。
反义词:扩散、蔓延、传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