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散的意思、弭散的详细解释
弭散的解释
顺服散去。《后汉书·冯绲传》:“后 鲜卑 寇边,以 緄 为 辽东 太守,晓喻降集,虏皆弭散。”《后汉书·李固传》:“时 太山 盗贼屯聚歷年,郡兵常千人,追讨不能制。 固 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餘人,以恩信招诱之。未满岁,贼皆弭散。”
词语分解
- 弭的解释 弭 ǐ 平息,停止,消除:弭除。弭谤(止息诽谤)。弭患。弭兵(平息战争)。 安抚,安定:内弭父兄,外抚诸侯。 顺服:弭从。 弓末的弯曲处。 姓。 笔画数:; 部首:弓; 笔顺编号:
- 散的解释 散 à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给:散布。散发(?)。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闷(坣 )。 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散了。 集聚 散 ǎ 没有约束,
专业解析
弭散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弭”和“散”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消除、平息并使某种状态(多指负面或聚集的事物)消散、解体。具体释义如下:
-
消除并使之消散:
- “弭”本义为停止、消除(如“弭兵”指停止战争),“散”指分散、消散。组合后强调通过主动干预使聚集、存在的不良事物或状态得以解除并最终消失。
- 例如:弭散灾疫(消除并驱散瘟疫)、弭散谣言(平息并消除谣言的传播)。
-
平息并解散:
- 常用于指平息纷争、动乱或聚集的人群,并使其解散。
- 例如:弭散争端(平息并化解争执)、弭散集会(平息事态并使聚集的人群解散)。
“弭散”蕴含着“主动采取措施以停止、消除某种不良状况,并最终使其消散或解体”的动态过程。它常用于描述对灾祸、谣言、纷争、聚集等需要被制止和化解的事物的处理。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弭”和“散”的释义及复合词用例提供了详尽的解释,是研究汉语词汇的权威工具书。其定义奠定了“弭散”的核心语义基础。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作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使用的权威词典,其对“弭”和“散”的现代用法解释,有助于理解“弭散”在当代语境中的含义。
- 古代文献用例(如史书、文集): 在古籍中可找到“弭散”的实际运用,例如用于描述平息战乱、消除灾异等,印证了其“消除使散”的语义。具体用例可参考大型古籍数据库或相关研究论著。
网络扩展解释
“弭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解释
拼音为mǐ sàn,意为“顺服散去”或“平息、解散”。常用来描述通过劝导、安抚等方式使争端、冲突或聚集的人群逐渐消散。
二、详细含义与用法
- 平息纷争:指通过非武力手段(如劝解、政策调整)化解矛盾,例如政治、社会或家庭中的纠纷。
- 历史文献用例:如《后汉书·冯绲传》中记载,鲜卑人侵扰边境时,冯绲任辽东太守,通过安抚使敌人“弭散”。另一例为《后汉书·李固传》,李固通过裁减兵力、招降策略,最终使盗贼“弭散”。
三、词源与典故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子弭散而无朝”,原指公子弭远离朝廷纷争,后引申为主动结束争端的行为。
四、现代应用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强调以温和手段解决问题。例如:“通过谈判,双方终于弭散多年的积怨。”
总结
“弭散”既保留了古汉语中“平息”的核心语义,也在现代语境中延续了其化解矛盾的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相关篇章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悲声辨雪鄙称别才兵陈兵首谄渎辰太赤钟创駴串门子诞庆担仗冻飈兜底繁晦诽讥风緖妇驵革典格议过腊诃林贱卒焦尾琴交倚经见籍配泬寥钜手夸丽老春柳岸落花生马翁南阜殴蛇蟛蚎辟请清晶青诏秋宴区公所柔暖三妇商谈书卷四海之内皆兄弟厮舍堂上谈中贴写同域头卢屯田柝汲鵚鹙威强危天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