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指 岭 南茅草枯黄、瘴疫发作的秋季。 宋 苏轼 《闻正辅将至以诗迎之》:“稍欣素月夜,遂度黄茅秋。”参见“ 黄茅瘴 ”。
“黄茅秋”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与古代岭南地区的自然气候和疾病流行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秋季茅草枯黄、瘴疫(湿热环境引发的疾病)多发的时期。其核心与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有关。
地理与气候背景
岭南地区因湿热多雨,秋季茅草枯萎腐烂后易滋生瘴气,古人认为这是疾病传播的高危季节,故称“黄茅秋”。
文学引用
宋代苏轼在《闻正辅将至以诗迎之》中写道:“稍欣素月夜,遂度黄茅秋”,借自然景象隐喻环境艰险,表达对友人平安度过的欣慰。
相关概念
常与“黄茅瘴”关联,后者特指岭南秋季由枯黄茅草引发的瘴气,进一步说明该季节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综合释义
该词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也反映了古代对岭南地区“蛮荒湿热”的认知,隐含对生存环境的警惕与适应。
提示:如需更详细的文献考证,可参考汉典及苏轼原诗注释。
黄茅秋是一个词语,主要指代秋天黄色的草地和茅草。在这个词中,“黄”表示颜色,表示这些草地和茅草呈现出黄色;“茅”则表示茅草,指的是生长在草地上的一种植物。因此,黄茅秋可以被理解为秋天黄色的草地和茅草。
拆分黄茅秋的部首是:“黄”和“秋”都属于“禾”部;“茅”属于“艹”部。其中,“黄”部首的笔画数为十二笔,“秋”部首的笔画数为九笔,“茅”部首的笔画数为五笔。
黄茅秋的源自中国古代汉语,是由汉字组成的词语。在繁体字中,“黄”字不变,但“茅”字的正字是“蓩”,“秋”字的正字是“秌”,所以繁体字为“黃蓩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黄茅秋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比如,“黄”字的旧字形是“荒”。又如,“茅”在古代常用的写法是“卯”,还有一种是“毛”。至于“秋”,古代的写法有“秌”和“㨪”。
1. 黄茅秋,凉风客心,草色寒山暮色浓。
2. 烟径斜穿黄茅秋,我自栖霞卧瀑流。
黄茅秋可以作为构词的一部分,组成其他词语,例如:“黄茅”、“黄秋蓩”、“秋茅草”等。
黄茅秋的近义词有:“金田秋”、“黄蓬秋”等。这些词语都表示秋天草地的黄色。
黄茅秋的反义词为:“青茵夏”、“白雪冬”等词语。这些词语分别指代夏天绿色的草地和冬天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