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韩昭 、仕 王氏 ,至礼部尚书、文思殿大学士。粗有文章,至於琴棋书算射法,悉皆涉猎。以此承恩於 后主 。时有朝士 李台嘏 曰:‘ 韩八座 事艺,如拆袜綫,无一条长。’”后因谓艺多而无一精者。亦比喻才学短浅。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诏封》:“袜线之才,勉奉王命,深媿无功。”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伏念臣铅刀微器,袜线短才,谬承韦弁之司,忝属金戈之役。”
袜线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指缝制或修补袜子时使用的线材,属生活用具范畴。
权威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352页。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袜"字条目。
典出清代褚人获《坚瓠集》,比喻技艺杂而不专,如“袜线”般短浅无用。后引申为:
例:“他虽涉猎广泛,惜乎袜线之才,未成一家。”
权威来源:
《坚瓠集·癸集》卷四(中华书局点校本):“俗呼才短者为袜线。”
《古汉语典故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袜线才”词条释义。
当代语境中,具体义仍用于纺织领域;比喻义则多见于文学批评或口语调侃,强调“博而不精”的缺陷。
语用参考: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第1360页。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现代词典释义可参考官方在线版,如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数据库")
“袜线”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内容理解:
该词最早出自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卷五。故事记载前蜀官员韩昭虽担任礼部尚书等高官,且广泛涉猎琴棋书画、算术射法等技艺,但无一精通。朝士李台嘏讽刺其才能“如拆袜线,无一条长”,即像拆开的袜子线一样,没有一条特别长的,暗指他学识广博却缺乏专精。
至明清时期,该词逐渐转为自谦用语。例如《幼学琼林·文事类》提到“袜线之才”用于表示自身才能有限,类似现代语境中“鄙人才疏学浅”的表达。
注:现代汉语中此词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文化讨论中。
騃子颁方半周刊宝挝崩坼采艾鸱张鱼烂粗荦麤行殿使斗量光复贯鲜鬼卿桂荼国军蚶贝罗豪儁绘画矫讹仅此而已金粟尺纠覈纠杂局背卡塔尔旷女鵾鸡牢槛雷变冷冻厂炼臂联镳良民鍊思临産流庽蛮方明法审令摸写木实牌座七宝羹欺犯罄壤驱涛儒儿山芋生落折折狮子灯收帘汤瓶縚褐骫曲兀底律物阜民安污薉膝部胁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