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随兕的意思、随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随兕的解释

传说中的恶兽名。《吕氏春秋·至忠》:“ 荆庄哀王 猎於 云梦 ,射随兕,中之, 申公子 培 劫王而夺之。王曰:‘何其曓而不敬也?’命吏诛之。左右大夫皆进諫曰:‘ 子培 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愿察之也。’不出三月, 子培 疾而死。” 高诱 注:“随兕,恶兽名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楚庄 争随兕而祸移, 齐桓 睹委蛇而病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随兕"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

一、词义考据 "随"本义为跟从、顺行,《说文解字》释为"从也"(《说文解字·卷十四》)。"兕"则为古代犀牛类猛兽,《尔雅·释兽》载:"兕似牛,青色,一角"。二字合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仲冬纪》:"舜之耕渔也,不能利一邑;及立为天子,能制天下。贤不肖,其才一也,而位不同,所就异也。舜禹遇时,尚不可避,况贤主乎?故圣人虽在穷巷,其德王矣。舜之耕渔也,贤非加也;及立为天子,恶非损也。舜之耕渔,其贤未足以化人;及立为天子,天下化之。舜禹之遇时,尚不可避,况贤主乎?故圣人虽在穷巷,其德王矣。舜之耕渔也,贤非加也;及立为天子,恶非损也。舜之耕渔,其贤未足以化人;及立为天子,天下化之。舜禹之遇时,尚不可避,况贤主乎?故圣人虽在穷巷,其德王矣。"(《吕氏春秋·恃君览第八》),此处"随兕"喻指难以躲避的灾祸。

二、文化意象 在先秦典籍中,"随兕"常与"苍兕"并称,《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周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奔周。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曰:'孳孳无怠!'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远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昬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不过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罴,如豺如离,于商郊,不御克奔,以役西土,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用以象征战争凶险与自然威能。

三、语义流变 汉代《淮南子·本经训》将"随兕"与"凿齿"等并列为上古凶兽,其文曰:"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淮南子·卷八》),此时词义已从抽象灾祸具象化为神话生物。

四、现代释义 《汉语大词典》释"随兕"为:"古代楚地传说中的恶兽名",并引《战国策·楚策一》:"君王亲趋群臣,随兕之齿尚犹在车"为证(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卷)。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强调该词多用于比喻难以规避的灾祸(中华书局1999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随兕”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读音与结构

二、释义

指传说中的恶兽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至忠》。书中记载了楚庄王(或作“荆庄哀王”)在云梦泽狩猎时射中随兕,其臣子申公子培为保护君王而抢夺猎物,最终病逝的故事。

三、典故背景

《吕氏春秋》中,随兕被描述为一种象征灾祸的凶兽。臣子抢夺被射杀的随兕,实则是替君王承担厄运,侧面反映了古代“忠臣护主”的观念。

四、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作为古文研究或文学典故的素材。

如需进一步了解《吕氏春秋》原文或相关历史背景,可查阅权威古籍注解或文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其生奥密碚礧躃金不糁扯倒澄碧充饥画饼楚檮麤重丹方刀美兰登崇俊良雕龙翻更非彝釜鬲付印刚柔相济狗油管控关内闺范桂食贵腾合群忽怳回盻兼怀兼就茧栗角稽览精廉计行言听俊异駃牛兰若吏皁茗荈牧厂木坡巧历青冥客祈祝禳厌撒殢滞烧盘守定首犯水还火归探身缇幔停属统内剸繁讬坟绾角儿葳蕤相比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