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和氏 。《淮南子·说山训》:“ 咼氏 之璧, 夏后 之璜,揖让而进之以合欢,夜以投人则为怨。” 高诱 注:“咼,古和字。”
咼氏释义
一、字形字义
“咼”为汉字部首之一,读音为guō(《广韵》古禾切),本义指口部不正。《说文解字·口部》释:“咼,口戾不正也”,即口形偏斜㈠。其字形由“冎”(骨节)与“口”组成,表示骨骼错位导致的口部畸形㈡。
二、姓氏源流
咼氏为罕见姓氏,主要源流有二:
三、历史记载
四、分布现状
现代咼姓人口稀少,集中于湖北、湖南、四川 等地。湖北公安县、湖南益阳仍有咼氏聚居村落㈦。
五、字形演变
“咼”在《康熙字典》归入“口部”,旧字形“冎”部强调骨骼意象,隶变后楷书定型为“咼”㈧。
参考来源
㈠ 《说文解字》释“咼”:
https://ctext.org/shuo-wen-jie-zi/kou/zh
㈡ 《汉语大字典》“咼”部字形解析:
㈢ 《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22312
㈣ 《风俗通义·姓氏篇》(应劭):
https://ctext.org/feng-su-tong-yi/zh
㈤ 《万姓统谱》明代咼氏记载: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97983.cn
㈥ 湖北公安县咼氏族谱研究(《中国姓氏大辞典》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85032/
㈦ 现代人口分布(公安部姓氏统计数据库):
https://www.mps.gov.cn/n2254314/n6409334/
㈧ 《康熙字典》“咼”部字形演变:
https://kangxizidian.com/search/咼
“咼氏”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特定称谓,其含义及来源可归纳如下:
词义解释
“咼氏”即“和氏”,特指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以献玉(和氏璧)闻名。根据《淮南子·说山训》记载:“咼氏之璧,夏后之璜,揖让而进之以合欢,夜以投人则为怨。”其中“咼氏之璧”即“和氏璧”。高诱注进一步说明:“咼,古和字”,即“咼”为“和”的古体写法。
语境与用法
该词主要用于引用典故,强调宝物(如和氏璧)在不同情境下的价值变化。例如,同一块玉在礼赠时象征善意,但若在夜间投掷他人,则可能被误解为敌意。
字形辨析
需注意“咼”与“呙”可能存在字形混淆。部分文献中写作“呙氏”(如、3),或因异体字或传抄差异导致,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相关成语
现代汉语中与“和氏”相关的成语如“和璧隋珠”“卞和泣玉”等,均源于同一典故。
建议: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阅《淮南子》《韩非子·和氏》等古籍原文,或参考权威汉字演变研究。
哀哭百二山川白鮝层见叠出倡楼长治久安谗怒穿杨道举砥兵砺伍坻场遁世无闷惇懿贰广遏佚返观内照父马祓送覆帖扞遏广大贯索海底捞针滑菜胡子叭髭交洋揭破寄迹京甸卷棚拘责略不世出漏言緑须姜枚卜眉泉免夫钱攀炎附热劈风斩浪皮货普陀山千呼万唤谦虚轻圆球面镜三百五篇三真经生衣折翼寿安收数琐闱桃花茜醋天助巫风险阨遐念萧光邪嵬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