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发送入试,称为解。解,解送,发送。故科举时中乡榜者称发解,不中者称落解或失解。 宋 苏轼 《答李昭玘书》:“ 子敏 虽失解,乃得久处左右。” 明 文徵明 《祭陈以可文》:“方君病革之时,正我失解之日。”
“失解”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与古代科举制度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失解”指科举考试中未能通过乡试(地方选拔考试)的情况。唐代规定,举子需由地方官府解送(即“发解”)至京城参加会试,考中乡试者称“发解”,未中者则称“落解”或“失解”。
历史背景与用法
近义词与关联词
文学与典籍引用
该词在诗词中亦有出现,如明代陈献章《秋夕偶成》中“三试吾儿虽失解”,宋代郑清之诗句“失解真精昏默默”等,均以科举不中隐喻人生际遇。
现代使用
当代已极少使用,主要用于历史或文学研究中描述科举制度相关场景。
失解(shī jiě)是一个动词,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某个人的理解产生错误或误解。它由“失”和“解”两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失(辶+夭),解(角+弓+人)。失的部首是辶,笔画数为5;解的部首是角,笔画数为8+4+2=14。
来源:《失解》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但在古代文献中较少使用,更多是在现代汉语中广泛应用。
繁体:失解的繁体字为「失解」,即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失解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具体的写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查证。
例句:他对我的意图完全失解了。她失解了我的好意。
组词:误解、理解、解释、解读、解题。
近义词:误解、曲解、错误理解。
反义词:理解、明白、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