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掛弓”。谓息兵。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翰》诗:“ 青海 无传箭, 天山 早挂弓。” 明 夏完淳 《大哀赋》:“见 伊川 而披髮,鸣 天山 而掛弓。”
“挂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义
“挂弓”字面指放下弓箭,引申为停止战斗、息兵和解。常用于形容双方结束冲突或达成和平。
引申意义
在文学语境中,还可比喻放弃争斗或搁置争议,如杜甫诗句“天山早挂弓”即表达边疆战事平息之意。
历史典籍
现代用法
如“双方谈判后决定挂弓”,多用于正式或文学化表达。
可通过(查字典)、(汉典)等来源查看更多例句及扩展解释。
《挂弓》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献,意为“悬挂着的弓”。它是由“挂”和“弓”两个字组成。
《挂弓》的拆分部首是手部,也就是在字的左边有一部分与手相关的偏旁组成;它的拆分笔画是11画,即写字时需要画11笔。
《挂弓》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用来形容勇敢的士兵。在古代战争中,挂弓是将弓悬挂在身上,以备战时可以随时取用的意象。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形容勇敢、强大的意义。
《挂弓》的繁体字为「掛弓」,在繁体字中,「挂」字的写法为「掛」,但意义和拼音发音都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所以《挂弓》这个词在古时候也有不同的写法,比如类似于「掛弓」、「挂弓」等。
1. 他身上挂弓,准备随时应战。
2. 她英勇无畏,堪称一名真正的挂弓之士。
挂弓中的“挂”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比如:挂钮、挂饰、挂钩等。
《挂弓》的近义词有「持弓」「佩弓」,它们都有类似的意思,形容手中握有弓的状态。
与《挂弓》相对的词是「还弓」,意思是将弓放下,不再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