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杯。 唐 羊昭业 《皮袭美见留小宴次韵》:“泽国春来少遇晴,有花开日且飞觥。” 宋 梅尧臣 《次韵答黄介夫七十韵》:“物理既难常,达生重飞觥。” 清 陈维崧 《莺啼序·春日游平山堂即事》词:“玉笋飞觥,春纤拂素。”
"飞觥"(fēi gōng)是一个古雅的汉语词汇,现多用于文学或描述古代宴饮场景,其核心含义指在宴席上快速传递酒杯、畅饮的行为。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文献的详细解释:
此处取其迅疾、流转之意,形容酒杯在席间快速传递的状态,如《汉语大词典》释“飞”有“疾速;迅速”的义项(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12卷,页547)。
指古代一种兽形或椭圆形的盛酒器,容量较大,常见于祭祀与宴饮。《说文解字》注:“觥,兕牛角可以饮者也”(中华书局,1963年,页185),后泛指大型酒杯。
“飞觥” 即众人传递酒杯、轮流豪饮的场景,强调宴饮的欢畅与节奏之快。例如:
“谓宴饮中酒杯快速传递。形容畅饮的豪放场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12卷,页1021)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斝起来。”此处生动描绘了饮酒从舒缓到热烈的过程。
“飞觥”承载着中国古代酒礼文化与社交仪式感:
常见于文人雅集、节庆宴会,传递酒杯需遵循长幼尊卑次序,体现传统礼制(参考《礼记·曲礼》对饮酒礼仪的记载)。
在诗词中常寄托及时行乐或友情酣畅之情,如唐代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觥飞白玉卮,袖拂绿琴弦。”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书面语,多见于:
参考资料:
“飞觥”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酒宴上热闹欢聚的场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飞觥”通过动态的“飞”与酒器“觥”结合,生动刻画了古代酒宴的盛况,兼具实用与文学审美价值。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来源。
爱重八虎白景表甥别来鬓蝉补天穿采种残稿插岸朝衙雌懦聪悟待聘瞪瞪斗艳争芳阨隘房宴风烛之年覆巢毁卵扶蕖福先拊伛苟辨勾差刮平寒潮寒疾话阔秽駡简除校场交战鸡骨支床矜异酒鎗抗想款悉谅情陵尚漏尽更阑乾涝潜谋钤制罄沥侵街钱亲昭囚执丧生审曲面势使用史撰帅先图穷匕见尪驽违喧莴笋相扑霞暎斜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