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由率贷转化而来的一种杂税。率贷在名义上是向富户借钱,率税则为按财产的多少而抽税。 唐 元稹 《论当州朝邑等代纳率钱状》:“缘 夏阳 、 韩城 两县残破,量减逃户率税,每年摊配 朝邑 、 澄城 、 郃阳 三县代纳钱六百七十九贯九百二十一文。”参见“ 率贷 ”。
“率税”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杂税,起源于“率贷”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起源
率税是唐代中期由“率贷”转化而来的财产税。最初,“率贷”名义上是以借贷形式向富户筹集资金,后演变为按财产比例强制征收的税种。
征收方式
与“率贷”不同,率税直接根据个人或家庭的财产数额抽税,主要针对富裕阶层。例如,唐元稹在《论当州朝邑等代纳率钱状》中记载,部分地区的逃税户负担被摊派至其他县代纳,体现了其强制性和不均性。
历史背景与特点
作为临时性财政手段,率税反映了唐代中后期因战乱导致的财政压力。其特点包括:
与其他税种的关系
率税属于杂税范畴,与正税(如租庸调)并行,进一步加重了民众负担,成为唐代税制复杂化的缩影。
需注意,现代语境中的“税率”与“率税”无直接关联,后者特指这一历史税种。
《率税》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由政府或相关机构征收的税款。
《率税》的拆分部首是艹,笔画数为13。
《率税》一词主要来源于古代税收制度。在古代中国,由于没有现代税收手段,政府需要依靠人力来征收税款。于是,征税人员被派去各地,收取居民纳税。因此,这个词也就有了“率(带领)”和“税”两个含义。
《率税》的繁体字为《率稅》。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和现代有所不同。《率税》在古代的写法以小篆为主,字形变体较多,书写从右向左。
1. 政府依法征收各项税费,居民应主动缴纳《率税》。
2. 由于经济困难,该地区的税收《率税》比往年下降了20%。
- 税务:指与征税和管理税收相关的事务。
- 税收:指政府征收的各种税款。
- *********:负责管理和征收税款的政府机构。
- 征税:指政府根据法律规定从居民和企业等单位收取税款。
- 征收:指根据法律规定收取税款或其他款项。
- 免税:指免除某人或某机构缴纳税款的政策或情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