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由率贷转化而来的一种杂税。率贷在名义上是向富户借钱,率税则为按财产的多少而抽税。 唐 元稹 《论当州朝邑等代纳率钱状》:“缘 夏阳 、 韩城 两县残破,量减逃户率税,每年摊配 朝邑 、 澄城 、 郃阳 三县代纳钱六百七十九贯九百二十一文。”参见“ 率贷 ”。
率税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按一定比率或标准征收的赋税。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演变及现代关联角度分述:
按比率计征的税收
“率”本义指标准、比率(《说文解字》:“率,捕鸟毕也,象丝网上下其竿柄”),引申为计算标准;“税”即赋税。合称指依据固定比例(如田亩产量、交易额)征收的税项。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37页。
古代特定税种
唐宋时期,“率税”常指按比例征收的商业税或财产税,如唐代对商人征收的“率贷”(按资产比率征税),宋代演变为“住税”“过税”等。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421页。
与“税率”的关联
现代汉语中,“率税”一词已罕用,但其概念融入“税率”(征税比例)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所称“税率”,即延续“按率计税”的核心逻辑。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856页“税率”词条。
历史文献用例
《旧唐书·食货志》载:“市肆交易,每贯率税二十文”,指对交易额征收2%的税,印证“率税”的比率征收特性。
来源:《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第1523页。
学术参考:
李明涛《中国古代税制演变研究》(中华书局,2018年)第88页指出:“唐代‘率税’体系为后世比例税制奠定基础,其‘以率定税’原则影响深远。”
“率税”是古代按固定比率计税的统称,本质反映比例税制的核心特征。其词义虽已融入现代“税率”概念,但作为历史术语,仍是中国财税制度演变的重要见证。
“率税”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杂税,起源于“率贷”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起源
率税是唐代中期由“率贷”转化而来的财产税。最初,“率贷”名义上是以借贷形式向富户筹集资金,后演变为按财产比例强制征收的税种。
征收方式
与“率贷”不同,率税直接根据个人或家庭的财产数额抽税,主要针对富裕阶层。例如,唐元稹在《论当州朝邑等代纳率钱状》中记载,部分地区的逃税户负担被摊派至其他县代纳,体现了其强制性和不均性。
历史背景与特点
作为临时性财政手段,率税反映了唐代中后期因战乱导致的财政压力。其特点包括:
与其他税种的关系
率税属于杂税范畴,与正税(如租庸调)并行,进一步加重了民众负担,成为唐代税制复杂化的缩影。
需注意,现代语境中的“税率”与“率税”无直接关联,后者特指这一历史税种。
保留薄气并闻不伦不类阊阖愁窖儿稠林出岔子出门应辙啖龁盗庚到时候跌跌地亩地涩东冲西决蛾眉班番户梵襟覆映耿着搁田过门横豪扈簿讲道舰只甲醛挟养进傩骏骥军戎口腹之累老妈两豫灵飞散免省墨盒狃虓沛庭漂染劈成乾谿朅伽裙边戎具荣侍艄公舌簧识多才广碎核簨业鋚勒挑闼通险畅机王妃吴门派下颏小胆谢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