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舌尖,舌头。《韩诗外传》卷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辞者,舌端之文,通己於人。”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即有时偶涉诗书,亦係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
(2).舌所以言,因引申为言词。《北齐书·卢文伟传》:“ 询祖 词情艷发,早著声名,负其才地,肆情矜骄,京华人士,莫不畏其舌端。” 唐 元稹 《和乐天赠樊著作》:“是时 游 夏 辈,不敢措舌端。”
"舌端"一词在汉语中属于复合词结构,由"舌"和"端"两个语素构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体系,该词包含双重含义:
一、解剖学层面的本义指代人体器官的特定部位,即"舌头的尖端部分"。这一释义符合《人体解剖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口腔器官的规范表述,舌尖区域分布着密集的味觉神经末梢,承担着辨别味道的核心功能。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已有"舌端赤"等记载,用以描述舌诊时的病理特征。
二、语言学层面的引申义指"言辞的锋芒",这一用法可追溯至先秦典籍。《文心雕龙·书记》载有"舌端之文,实事之锋利也",将舌端比喻为论辩交锋的锐利武器。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舌所以言,故引申为凡言之称",揭示了从生理器官到言语表达的语义演变逻辑。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该词的引申义更为常见,多用于文学语境,如钱钟书《围城》中"舌端月旦"的表述,即借舌端代指人物品评的犀利言辞。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此类引申用法常见于成语"舌端万变",形容辩才无碍的语言艺术。
“舌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舌尖或舌头本身,即舌头的尖端部分。例如《韩诗外传》中提到“避辩士之舌端”,此处“舌端”直接指代舌头。
比喻言辞、辩才
因舌头是发声器官,古人常以“舌端”代指言语或辩论能力。如《北齐书》记载“京华人士,莫不畏其舌端”,形容某人言辞犀利;刘勰《文心雕龙》中“舌端之文”则强调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特殊语境中的用法
在养生文献中,“舌端欲卷”被列为修身要诀之一,此处指舌尖微卷的生理状态。
注:不同语境下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古籍引用中多取其引申义。
百脉百叶图白衣办事边备不断气财政补贴苍虬澄净畴古传声出付吹呼寸蹏尺缣躭好盗税丢心洞感而下冯式傅母挂剑官治恒品鹤山仙人纮紞鯨魚韲音倨侮连黏楼烦马皋鱼麦纹纸南藩脑袋瓜子内殿内陆国剽俗崥崹潜水妾妇之道讫功齐竦热乎任持人芽日试万言柔胜赛兰湜湜锁口踏雪马甜净天震地骇望舒萎萎衰衰芜蒌亭五章笑効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