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佩鱼的意思、佩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佩鱼的解释

(1).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所佩带的鱼袋。其制: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始于 唐高宗 永徽 二年。 宋 并赐近臣,以别贵贱。《新唐书·车服志》:“ 中宗 初,罢龟袋,復给以鱼,郡王、嗣王亦佩金鱼袋。 景龙 中,令特进佩鱼,散官佩鱼自此始也。” 宋 曾慥 《高斋漫录》:“给舍为旧一等,并服赬带排方佩鱼。”

(2).佩带鱼袋。《新唐书·车服志》:“ 开元 初……五品以上检校、试、判官皆佩鱼。” 宋 宋祁 《宋景文笔记·释俗》:“近世授观察使者不带金鱼袋。初,名臣 钱若水 拜观察使,佩鱼自若。” 明 陈继儒 《枕谭》:“佩鱼始於 唐 永徽 二年,以鲤为 李 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佑三年》:“中书堂后官自今毋得佩鱼,若士人选授至提点五房者,许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佩鱼,作为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佩戴鱼形符信或饰物,是唐代至宋代官员身份与等级的重要标志。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制度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1. 字面本义

    “佩”指悬挂、系带于身;“鱼”特指鱼符或鱼袋,即鱼形符信或盛放符信的袋子。合称指将鱼符佩戴于腰间官服的行为,如《汉语大词典》释为“唐朝五品以上官员佩带鱼符”。

  2. 制度性含义

    唐代起,“佩鱼”成为官员身份凭证。《辞源》释义:“唐制,五品以上官给鱼符,盛以袋,称鱼袋。佩于腰间,以为明贵贱、应召命之信物。” 宋代沿袭此制,但鱼符渐演变为纯装饰性鱼袋。


二、历史制度与等级象征

  1. 唐代鱼符制度

    • 功能:鱼符分左右两半,左符存于宫廷,右符由官员佩戴,用于出入宫禁、证明身份(《新唐书·车服志》)。
    • 等级划分:三品以上佩金鱼袋,五品以上佩银鱼袋(《唐会要·舆服志》)。
    • 材质演变:初期为铜质鱼符,后改为鱼形袋饰,内装鱼符(《旧唐书·职官志》)。
  2. 宋代鱼袋定制

    宋代废除鱼符,仅保留鱼袋为品级标识:“凡服紫者佩金鱼,服绯者佩银鱼”(《宋史·舆服志》)。无实符而空佩鱼袋,称为“佩鱼”,成为高阶文官荣誉象征。


三、文化内涵与文学意象

  1. 身份象征

    “佩鱼”在诗文中代指高官显位。如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中“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暗含佩鱼近臣的尊贵(《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五)。

  2. 制度变迁的缩影

    鱼符至鱼袋的演变,反映古代符信制度从实用向礼仪化的转变。宋代“空佩鱼袋”现象,凸显了服饰符号对官僚等级制度的强化(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


四、现代语义与使用

现代汉语中,“佩鱼”仅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指代唐宋官员身份标识制度。日常语境已不再使用,但作为文化符号仍见于博物馆展品(如唐代金鱼袋实物)及历史著述中。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3. 《宋史·舆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新唐书·车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5. 《全唐诗》(中华书局汇编本)

网络扩展解释

“佩鱼”一词主要有两种解释,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一、历史制度中的实际含义 指唐代官员身份标识的鱼袋制度,常见于历史文献:

  1. 等级象征:五品以上官员佩戴鱼袋,三品以上用金饰,五品以上用银饰,始于唐高宗永徽二年。
  2. 功能演变:初期作为出入宫廷的符信,后逐渐成为区分官职高低的标志,宋代沿用此制赐予近臣。
  3. 佩戴范围:除正式官职外,唐代中后期散官、检校官等也可佩鱼,如景龙年间特进官(荣誉衔)获准佩鱼。

二、成语中的比喻含义 指虚有其表、缺乏实际价值的事物,强调形式与实质的割裂。例如形容华而不实的政策或装饰性过强的物品。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新唐书·车服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比雠鳖盖子逼接兵工厂舶来品才思锄苗淳深达官贵要黨逆担心登丁东瓯东秦钝朴哆啰呢敢勇供析骨状河市徽调降生阶缘解债君子协定连毗陵蹈溜跑轮胎绿色马郎芒屩冒犯末景沤梦剽卖贫胎栖旅青童君三白鸟散拙沙坝韶绮射鬾使传世父水醮书目耸出损绌苔梅讨取田苗提心在口退溃讬寓玩世违返悟宗献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