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大灾。指危害很大的灾害。 郑观应 《盛世危言·旱潦》:“比年北五省水旱偏灾,无岁不有。”
偏灾(piān zāi)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偏”和“灾”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局部性或特定地区发生的灾害。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偏”的含义
“偏”本义为“不正、倾斜”,引申为“局部、非全面”(如“偏远”“偏向”)。此处强调灾害的地域局限性,即非全国性灾害。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第1卷,第1023页。
“灾”的含义
“灾”指自然或人为导致的破坏性事件(如旱灾、水灾),《说文解字》释为“天火曰灾”,后泛指一切祸患。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950页。
复合词“偏灾”
组合后特指小范围、非普遍性的灾害,常见于历史文献描述区域性灾情(如某省旱涝)。
例证:《清史稿·食货志》载:“偏灾赈济,视灾情轻重分等拨银。”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史稿》卷一百二十。
历史文献用例:
清代奏折常用“偏灾”描述局部灾情,以区别于“大祲”(全国性荒灾)。如乾隆年间河南巡抚奏:“今岁豫省虽有偏灾,然不及十分之一。”
来源:《乾隆朝赈灾档案汇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现代汉语应用:
该词现多用于学术研究或政策文件中,强调灾害的局部性特征(如“偏灾救助机制”)。
来源:《中国灾害管理词汇》,气象出版社,2015年,第87页。
词汇 | 范围 | 典型场景 |
---|---|---|
偏灾 | 局部地区 | 一县水灾、数乡旱情 |
大灾 | 跨省域 | 流域性洪涝、区域性地震 |
巨灾 | 全国性 | 特大干旱、大规模疫病 |
偏灾:指因自然变异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局限于特定地理范围的灾害事件,其影响程度与空间尺度显著小于系统性灾害。
来源:《灾害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56页(在线阅读链接)。
本文内容由AI生成,并基于权威辞书及学术文献释义,供语言学研究者参考使用。
根据多个权威词典的解释,“偏灾”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基本释义
局部性灾害
指灾祸仅发生在部分地区或影响部分人群,未波及全体。例如《查字典》提到该词由“偏”(不完全)和“灾”(灾难)组成,强调灾害的局部性。
严重性灾害
部分文献(如《盛世危言》引用)将其解释为“大灾”,即危害极大的灾害,如频繁的水旱灾害对特定区域的严重影响。
二、使用场景与例句
三、补充说明
不同文献对词义的侧重不同,需结合语境判断。例如成语中更强调“部分性”,而历史记载可能侧重“危害程度”。该词现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古籍或学术讨论中。
爱恡安土乐业备选边俗冰碴棌椽不斲超过愁勤丛社大乐倒台大判吊纸帝俄兜箩椴杨芳音凡驽风驰电骋峯岭腹实功宗怪说轨据豪人恒言虹辉昏惰焦躁不安击鉢迹蹈菫荼寄在不寄失鞠护刊剟崆峒叟漫不经心瞒产籋口孊嫚挠法破瓦破冢书峭绝清官难断家务事清快讫役群属然煴仁心仁闻儒将上梁少久睡狮瞬睒同龄忘餐五讲四美相摎孝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