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太守的意思、太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太守的解释

[prefect] 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

太守即遣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太守自谓也。——宋· 苏轼《教战守》

太守与客来饮。

太守宴也。

详细解释

官名。 秦 置郡守, 汉景帝 时改名太守,为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隋 初以州刺史为郡长官。 宋 以后改郡为府或州,太守已非正式官名,只用作知府、知州的别称。 明 清 时专指知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太守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官职,最早可追溯至秦代,正式确立于汉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郡一级最高行政长官,总揽民政、赋税、司法等事务”。汉代时,太守由朝廷直接任命,职权范围涵盖所辖郡县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管理,相当于现代省级行政长官。

从官制演变看,秦代称“郡守”,汉景帝时期更名为“太守”,隋唐后逐渐被“刺史”“知府”等替代。据《辞源》考证,太守在宋元时期职能弱化,至明清时已非正式官职,仅作为对地方长官的雅称沿用。其下属机构包括郡丞、都尉等,形成层级分明的治理体系。

该职位的文化影响深远,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反映了其社会治理职能;《三国志》中“庐江太守刘勋”等记载,则印证了其军事统领权。现代学者指出,太守制度对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平衡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辞源》第三版
  4. 《中国古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太守”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定义和职能有所演变。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始于战国时期,最初为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正式更名为太守,成为一郡的军政核心,拥有治民、进贤、决讼、检奸等权力,并可自行任免下属官吏。

二、历史演变

  1. 秦汉时期:秦朝称“郡守”,汉景帝改为“太守”。
  2. 隋唐以后:隋朝废除郡制,改设州县,太守职能逐渐被州刺史取代。
  3. 宋至明清:太守不再是正式官职,仅作为知府、知州的别称。

三、职能范围

太守的职责包括:

四、文学作品中的用例

五、别称与代表人物


以上内容综合了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官职演变,如需更详细的历史事件或地域案例,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地方志。

别人正在浏览...

安藏报称碑志步伍猜阻楚王萍簇饤村色达麽耽淫大雨抵背帝释青风景摄影福命鲠怅寡劣孤踝贵门鼓子曲环向花石纲回敬奸计徼乱洁敬矜独荆南姬人纠治刊缉匡俗济时魁磊李公麟陵躐流输马行猛省内动字逆坂走丸配合披览秋熟全国一盘棋入定杀风景砂里淘金社伙食案方丈手挝耍子松火算筹铁活瀢沱雾沉沉无所谓衔戴孝假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