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蒟蒻的别称。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蒟蒻》。
蒻头,汉语词汇,特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块茎及其相关制品,具有明确的植物学和文化内涵。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说明:
植物块茎本义
指天南星科魔芋属植物(Amorphophallus konjac)的球状地下块茎。其表面呈棕褐色,内部为白色肉质,含大量葡甘露聚糖,是制作食用胶的主要原料。该释义源自《汉语大词典》对"蒻"的注解:"蒻,蒟蒻也,根似芋,可食"(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9卷 第267页)。
加工制品引申义
经研磨、水洗、石灰水凝固等工艺制成的凝胶状食品,古称"鬼芋糕"或"魔芋豆腐"。明代《本草纲目·菜部》载:"蒻头制为膏,柔白若胶,蜀人谓之鬼头"(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
在传统川菜典籍中代指魔芋制品,如清代《醒园录》记载的"蒻头鲊"制法。因其低热量特性,现代营养学视其为健康食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食物成分表》将其归类为"特殊淀粉类蔬菜"(标准版第6版)。
"蒻"字从艸(草)弱声,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艸部》:"蒻,蒲子也",后专指魔芋。其别名"蒟蒻"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巴蜀民窃出商贾,取其筰马、僰僮、蒟酱",司马贞索隐注:"蒟,蜀地药名,其实状若桑葚,或曰即今之蒟蒻"(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学术提示:现代植物分类学确认蒻头基原植物为Amorphophallus konjac K.Koch,其葡甘露聚糖含量达60%,相关研究见《中国植物志》第13(2)卷(科学出版社,1979年)。
“蒻头”是蒟蒻的别称,指天南星科植物魔芋的块茎,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词义与来源
“蒻头”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蒟蒻》,其中明确将蒻头与蒟蒻、鬼芋等名称并列,并记载其药用特性。该词在《开宝本草》中也被称为“鬼芋”或“鬼头”,说明其古称与民间别称的关联性。
植物学特征
蒻头(魔芋)的拉丁学名为Amorphophallus konjac,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呈扁球形,暗红褐色,叶片为黄绿色,成熟时结紫色花序。其特点是能大量合成葡甘聚糖,具有特殊的凝胶性。
用途与价值
拼音与别称争议
部分资料(如)误将“蒻”注音为“lì”,但权威来源(如《汉语大词典》及植物学文献)均采用拼音“ruò tóu”。
如需进一步了解魔芋的种植或具体药用方剂,可参考《本草纲目》原文或现代药典研究。
暗行悲蹙鼈盖车长戟掣掣楚邑村乡瘅疽鼎定发秘番椒构摈钩股鬼督邮规仪裹费顾照还妾鹤钥怀才不遇忽忽悠悠豁了僵偃稽慢寖染久计蝌蚪文字撂交潦汙流被流越露冕埋头顾影末尼拿瓜南北合作嫩日捻骨相破城虔切趫腾启钥然如删撰试艺市正受誓漱啮戍台四犯司守讨情陶蒸添案天浔捅漏子僞装乌麻枭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