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冷貌。《文选·宋玉<风赋>》:“故其风中人,状直憯悽惏慄,清凉增欷。” 张铣 注:“憯悽惏慄,寒貌。言风之吹人凉甚。”《文选·王褒<洞箫赋>》:“惏慄密率,掩以絶灭。” 李善 注:“惏慄,寒貌,恐惧也。”
“惏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指“寒冷的样子”,多用于形容风或环境带来的寒意,带有凄凉、萧瑟的意境。
出处及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文选·宋玉〈风赋〉》:“故其风中人,状直憯凄惏栗,清凉增欷。” 张铣注:“憯悽惏慄,寒貌。言风之吹人凉甚。”。这里通过风的触感,描绘出寒冷刺骨的情境。
相关注释与用法
现代使用情况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或学术研究中,属于生僻词汇。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选用“凛冽”“寒颤”等更常见的词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文选》相关注释。
《惏栗》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因恐惧或寒冷而身体颤抖。
《惏栗》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心”和“木”。它的总笔画数为16。
《惏栗》是汉字词语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繁体中,它的写法保留了原来的形状和结构。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对于《惏栗》这个词,古代写法可能有所变化。
1. 他听到那声奇怪的声音,整个身体都惏栗起来。
2. 寒冷的冬天,她站在风中,身体不由自主地惏栗了起来。
3. 他被恐怖电影吓得浑身惏栗,连声音都发不出来。
1. 惊惏:惊吓而颤抖。
2. 惕惏:警觉并恐惧。
3. 惕惏:战栗不安。
1. 颤栗:同样指身体颤抖,但比《惏栗》更强烈。
2. 寒栗:因寒冷而颤抖。
1. 泰然自若:指冷静从容,不受惊恐的影响。
2. 平静:没有任何动摇或激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