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伯国的意思、伯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伯国的解释

霸国。伯,通“ 霸 ”。指 春秋 时取得霸主地位的诸侯国。 宋 陈亮 《<谋臣传>序》:“昔 尧 舜 之际,专尚德化,三代之王以仁政,伯国以谋, 战国 以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伯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是指由伯爵统治的诸侯国。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和历史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分封制下的诸侯国

    “伯国”特指西周至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的、由伯爵作为统治者的诸侯国。在周代的“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中,“伯”位列第三等,其封地称为“伯国”。

    例:西周初期分封的曹国(伯爵)、郑国(初封伯爵)等。

  2. “伯”的双重含义

    • 爵位意义:象征统治者的等级身份(如“伯爵”)。
    • 宗法意义:表家族嫡长子(“伯仲叔季”中“伯”指长子),部分伯国由嫡系宗亲统领。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1. 政治结构

    伯国作为周王朝的地方政权,需履行纳贡、戍边、朝觐等义务,同时拥有自治权(如军事、赋税)。

    典例:郑国(伯爵)在春秋初期曾为强国,主导诸侯会盟。

  2. 等级与疆域

    伯国疆域通常小于公、侯国。《礼记·王制》载:“伯国七十里”,反映其规模限制。


三、权威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

    定义:“伯,爵位名;伯国,指伯爵的封地。”

    来源:汉语大词典 - 商务印书馆 (注:链接为示例,实际引用需替换为有效资源)

  2. 《中国历史大辞典》

    指出:“西周分封制中,伯国多见于畿内及周边,如芮伯、荀伯等。”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

  3. 《周礼·春官·大宗伯》

    记载爵位体系:“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五命赐则,六命赐官。” 其中“伯”属核心等级。

    来源:周礼 - 中华书局点校本


四、相关概念辨析


“伯国”是周代分封制度下由伯爵统治的中等诸侯国,兼具政治等级与宗法特征,其存在强化了周王朝“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统治体系,是理解先秦政治结构的关键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伯国”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历史术语:通“霸国”

  1. 基本含义
    “伯”通“霸”,指春秋时期通过实力或谋略取得霸主地位的诸侯国。例如,齐桓公、晋文公等建立的霸权国家()。

  2. 文献依据
    宋代陈亮在《<谋臣传>序》中提到:“伯国以谋,战国以力”,强调伯国通过谋略而非武力实现统治()。


二、成语用法:形容领土疆域

  1. 词源解析
    “伯”指封建爵位(如诸侯),“国”指地域范围,合称表示国家或地区的领土()。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国土面积的大小,或比喻个人能力、权势的覆盖范围()。


三、其他延伸

若需进一步考证历史背景,可参考《春秋》相关文献或宋代陈亮的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隘塞傍人门户便榭拨调不缉参从柴燎告天呈文大包大揽盗亦有道发令飞班刚婞羹汤铬铁矿好望角歡呼劫战疾风彰劲草近郡机巧旧服廐牧觉得旷惰睽离烂精银令器乱门马明菩萨梅朵母笋拈花皮簧乾条气馁轻灭秋爽权重秩卑攘袵日夜兼程山矾生往石埭室迩人遥饰名水上耸拔宿秉太仆坦承堂眷饕贪苕峣廷逆同室操戈五明骥香署霞旆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