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柔弱貌;柔美貌。阿,通“ 婀 ”。《文选·张衡<南都赋>》:“阿那蓊茸,风靡云披。” 李善 注:“阿那,柔弱之貌。”一本作“ 阿郍 ”。 明 徐渭 《题<折花美人图>》诗:“高髻阿那长袖垂,玉釵彷彿挂罗衣。”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身娇阿那,非关 石尉 之珠;颊薄分明,略比 萧宫 之醉。”
(2).舒徐貌。阿,通“ 婀 ”。《文选·王褒<洞箫赋>》:“其奏欢娱,则莫不惮漫衍凯,阿那腲腇者也。” 李善 注:“阿那腲腇,舒迟貌。”
(3).茂盛貌。阿,通“ 婀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桂黝鯈於南北,兰芝阿那於东西。” 张载 注:“黝鯈、阿那,皆茂盛之貌。” 三国 魏 曹植 《社颂》:“灵稼阿那,一禾千茎。”
(4). 唐 代乐曲名。 明 杨慎 《艺林伐山·阿那纥那曲名》:“ 李郢 《上元日寄胡杭二从事》诗曰:‘恋别山登忆水登,山光水焰百千层。 谢公 留赏 山公 唤,知入笙歌《阿那》朋。’ 刘禹锡 《夔州竹枝词》云:‘ 楚 水 巴山 烟雨多, 巴 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紇那》披緑萝。’《阿那》、《紇那》,皆当时曲名。 李郢 诗言变梵唄为艷歌, 刘禹锡 诗言翻南调为北曲也。‘阿那’皆叶上声,‘紇那’皆叶平声,此又随方音而转也。”
指示代词。犹那,那个。 唐 李白 《相逢行》:“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宋 杨万里 《过南荡》诗:“垂杨一径深深去,阿那人家住得奇!” 周汝昌 注:“阿那,阿读入声如‘屋’,发语词,无义。阿那,亦作‘兀那’, 元 曲中多见。”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九》:“﹝阿那﹞ 李白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阿那,犹言若个也。”
鲜卑 族姓氏。 北周 有 阿那瓌 ,见《周书·杨宽传》。
《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中,“阿那”作为汉语词汇有两种核心释义:
一、形容词:柔美貌 指姿态柔美纤弱,多用于文学描写。唐代诗人李贺《绿水词》云“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其中“阿侯”即借“阿那”之柔美意象代指佳人。宋代《广韵》释“阿那”为“柔貌”,《正字通》进一步说明其“舒徐貌”的特点,强调婉转柔缓的视觉感受。
二、姓氏 《通志·氏族略》收录该罕见姓氏,记载其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音译,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现存历史文献中,元代戏曲家阿那肱为此姓氏代表。
语言流变考据 汉魏时期“阿那”已见于乐府诗,本义为柔弱下垂状,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婀娜随风转”中的“婀娜”实为“阿那”异写。明清小说中渐被“婀娜”替代,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婀娜”延续其美学内涵。
“阿那”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柔弱/柔美貌
通假“婀”,形容体态柔美、轻盈。如《南都赋》中“阿那蓊茸”描述草木柔美随风摇曳,明代徐渭诗作也以“高髻阿那”形容女子姿态。
舒徐貌
指从容舒缓的状态,常见于古代诗文对自然景物或人物仪态的描写。
茂盛貌
通“婀”表繁茂,如《鲁灵光殿赋》中“兰芝阿那”描述植物茂盛,曹植《社颂》亦用此形容庄稼丰茂。
其他含义
注: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文学性描述。不同文献对词义界定略有差异,建议结合具体文本分析。
傲慢无礼不可造次惨惨幽幽缠头裹脑朝冠捵窃痴儿騃子出嫁大椿打印机二类发赀绯衫丰成俸浅黼帷棺尸过节儿果树孤峙黑沉沉嘿嘿和诗宏轨红货虎变龙蒸谏列见异思迁急声九暑就要考亭口数粥廓落枯箨朗诣冷灰爆豆列邦流涎满堂靡骋泯靡昢昢寝堂启业全遂畎田如痴似醉声闻首相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司事索牛讨恶翦暴特殊化韦布交问寒问暖屋极消磨小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