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中世以后对待制官、巡对官之称。《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 伸 起,上三留之,曰:‘异日不復得独对卿矣。’” 元 胡三省 注:“次对官独坐,宰相皆同入对。” 清 梁章鉅 《称谓录·都御史古称》:“ 唐 中世以后宰相对 延英 ,既退,待制官、巡对官皆得引对,谓之次对官,谓其次相之后而得对也。”
“次对官”是唐代中后期出现的官职称谓,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基本定义
次对官是唐代中期以后对待制官、巡对官的统称。其名称源于官员在皇帝召见时的顺序——宰相奏对后,次对官可单独面圣陈述政务,即“次相之后而得对”。
2. 历史背景与职责
3. 相关文献记载
清代学者梁章鉅在《称谓录》中明确提到,次对官职能与都御史类似,可能涉及监察或谏议职责。
注:以上信息综合了多来源的古代职官解释,但受限于搜索结果权威性,建议进一步查阅《新唐书·职官志》《唐会要》等史料以获取更严谨的考据。
次对官是指在官衔中排在正对官之后的官员,通常是负责协助正对官办公事务、管理下属的官员。
次对官的拆分部首为次,总笔画为7。
次对官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官制,具体官职名称的变化与历史演进有关。次对官的繁体字为次對官。
在古代汉字中,次对官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因为汉字的形态会随着历史变迁而有所变化。
1. 次对官在朝廷中有着重要的角色,负责处理各种行政事务。
2. 他曾担任过次对官一职,为国家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次官、副官、官员、官衔
副官、副手、副职
正对官、主官、首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