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次对官的意思、次对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次对官的解释

唐 中世以后对待制官、巡对官之称。《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 伸 起,上三留之,曰:‘异日不復得独对卿矣。’” 元 胡三省 注:“次对官独坐,宰相皆同入对。” 清 梁章鉅 《称谓录·都御史古称》:“ 唐 中世以后宰相对 延英 ,既退,待制官、巡对官皆得引对,谓之次对官,谓其次相之后而得对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次对官”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历史官职名称,主要出现在宋代文献中。其含义需结合当时的职官制度进行解释:

基本释义: “次对官”指宋代轮值奏事制度中,排定在执政大臣(宰执)之后向皇帝当面陈奏事务的中高级官员。该称谓凸显了其奏事顺序的“次”序性(即位列宰执之“次”)和“对”答皇帝询问的职能。

制度背景与职能:

  1. 轮班奏事制: 宋代皇帝为及时处理政务并广纳信息,常定期举行“转对”或“次对”制度。规定特定品级官员按班次轮流面圣奏事(参考《宋史·职官志》)。
  2. 奏事序列: 每日朝会,通常先由宰执大臣(宰相、执政)奏报军国重事。其后,轮到预先排定的“次对官”依次入殿,向皇帝汇报本部门事务、地方见闻或提出建议(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相关记载)。
  3. 官员范围: 有资格担任“次对官”者,多为侍从官(如翰林学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卿监(如太常卿、宗正卿)及部分重要路分的监司长官等中高级文臣(参考宋代职官研究著作如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

词义构成解析:

“次对官”是宋代特有的一种职官称谓,并非固定的官职名称,而是指在特定轮值奏事制度下,拥有面圣奏事资格并按班次排在宰执之后进行陈奏的那一批中高级官员群体。其核心特征在于“轮班” 和“位列宰执之后奏对”。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次对官”是唐代中后期出现的官职称谓,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基本定义
次对官是唐代中期以后对待制官、巡对官的统称。其名称源于官员在皇帝召见时的顺序——宰相奏对后,次对官可单独面圣陈述政务,即“次相之后而得对”。

2. 历史背景与职责

3. 相关文献记载
清代学者梁章鉅在《称谓录》中明确提到,次对官职能与都御史类似,可能涉及监察或谏议职责。

注:以上信息综合了多来源的古代职官解释,但受限于搜索结果权威性,建议进一步查阅《新唐书·职官志》《唐会要》等史料以获取更严谨的考据。

别人正在浏览...

艾安安息煏爆禅乘长路劖削成双冲压丛社窜恶打翻打家截道倒凤颠鸾大穰电珠雕谢底码低容多音二十一条负背抚顺干命和协回覆贱室羁索九运饥焰中烧君王开花结果开警开镇猪枯城梅花使门帏迷滞盘肴胚叶平定普天之下青狐轻煦秋荼密网辱耻若英三名三高上炕上下浮动山体畬客首序霜冻俗谚讨扰跳月挑招拓宽猥奥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