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慎独的意思、慎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慎独的解释

在独处中谨慎不苟。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三国 魏 曹植 《卞太后诔》:“祇畏神明,敬惟慎独。”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陶穀使江南》:“ 熙载 使歌姬 秦蒻兰 衣弊衣为驛卒女, 穀 见之而喜,遂犯慎独之戒。”《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的是慎独工夫,总要能够衾影无愧,屋漏不惭。” 李劼人 《大6*波》第一部第一章:“在这种不开通、不文明的地方,身当人师的人,那敢不慎独?”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慎独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慎独”的汉语词典释义与内涵解析

“慎独”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修身理念,指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严守道德准则,保持言行谨慎、内心诚敬。其核心在于高度的道德自觉与自律,强调人前人后表里如一。

一、字义解析

  1. “慎”:

    本义为“谨慎、小心”,引申为以恭敬态度对待自身行为(《汉语大词典》)。在“慎独”中强调对内心念头的审察与约束。

  2. “独”:

    指独处或无人察觉的私密状态(《古代汉语词典》),既包括物理空间的独处,亦涵盖他人无法监督的心理空间。

二、经典出处与哲学内涵

  1. 儒家典籍的源头:
    • 《礼记·中庸》首次明确提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指越是隐蔽细微之处,越能体现人的真实品性,君子需在独处时尤为谨慎。
    • 《礼记·大学》亦云:“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强调内心真诚是外在行为的基础。
  2. 宋明理学的深化: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强调“慎独”是对自我意念的净化,需在“隐微”处下功夫。王阳明则将其与“致良知”结合,视为道德本体实践的关键(《传习录》)。

三、现代释义与伦理价值

《辞海》定义“慎独”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亦谨慎不苟”(上海辞书出版社)。其现代意义包括:

四、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2.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中华书局, 2011.
  3. 《礼记·中庸》《礼记·大学》(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
  4.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第七版)[Z].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网络扩展解释

“慎独”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在无人监督的独处环境中仍能保持道德自律。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慎独”指在独处时谨慎不苟,自觉遵守道德准则。核心包含两层含义:

  1. 行为层面:独处时不做违背道德之事(如《中庸》所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2. 思想层面:通过自我监督达到道德内化(如《礼记》中“诚于中,形于外”)

二、词源与出处

三、内涵解析

  1. 道德境界:儒家认为这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层次
  2. 实践要求:需做到“慎始”(初始即守规矩)和“慎终”(始终如一)
  3. 辩证关系:强调“隐”(隐蔽行为)与“显”(外显品德)的统一

四、典型例证

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典故最为著名:众人争摘路旁梨解渴时,他因梨树无主而坚持不取,体现了“非其有而取之不可”的慎独精神。

五、现代意义

在当代社会,慎独思想被引申为:

注:完整典故和文献原文可通过文内标注的网页来源进一步查阅。

别人正在浏览...

阿克苏姆王国被隄杮附悲纨扇编入鼻汀参伐电气石掉队地上天宫冻轮都幙多瘿呃逆肥腻分民赋舆诰券苟且韩娥寒恋重衾黄花女儿匠资交援镜伏瑾瑜九军举謡言恳言可杀控送寇逆窥逼零雀厉鸷落黑緑毛仙密稠摹捉目染磐维攀辕卧辙抛趓被坚执锐钱店欺公罔法热焰揉蓝扇酷衰萎斯洛文尼亚人贪情腾纵同器腕阑袜线錗鏆县衡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