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用民力。《礼记·王制》:“量地远近,兴事任力。” 孔颖达 疏:“上云用民之力惟三日而已,故注云‘治宫室、城郭、道渠’。此言兴事,言兴事则用力难重,故云事,谓筑邑。”
(2).运用劳力;依凭力量。《吕氏春秋·察贤》:“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
(3).尽力,费尽心力。《韩非子·说疑》:“是以羣臣居则修身,动则任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 扬 班 以下,莫不取资,任力耕耨,纵意渔猎,操刀能割,必列膏腴。”
“任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指选拔并委派有才能、有力量的人担任重要职位。该释义强调“人尽其才”的管理理念,例如在组织或团队中合理分配资源。
常见于古籍,指动用人力或依靠体力完成事务,如工程建设或征伐活动。
表示全力以赴、竭尽所能的状态,常用于描述个人努力或投入。
需注意语境差异:现代多用于第一类含义(选拔人才),而古代文献中后两类更常见。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礼记》《吕氏春秋》等典籍。
《任力》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任》是动词,意为允许、承担或接受某种任务、责任、行动等;《力》是名词,表示物体所具备的推、拉、压等物理力量。
《任》的部首是「人」,笔画数为2;《力》的部首是「力」,笔画数为2。
《任力》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在《尚书·周书·武成》中,有一句话:“百里奚,功以任力。”这句话意为“百里奚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取得了功业”。后来,《任力》逐渐成为表达个人能力和努力的词语。
《任力》的繁体字为「任力」,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代,「任」字的写法比较多样,早期版本包括「讠」和「壬」两个部分,后来逐渐变化为「人」和「壬」的组合形式;「力」字的写法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1. 他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国内艰苦的基层工作,用自己的任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2. 在遇到挑战时,我们需要发挥个人的任力,克服困难。
1. 任职:指担任某个职务。
2. 任性:指个人行事自由、不受限制。
3. 负重前行:表示承担困难和压力继续前进。
1. 承担:表示接受责任或任务。
2. 付出:表示努力或付诸行动。
轻易:指不费力或不经过思考就能达到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