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抵抗与进犯。《后汉书·公孙瓒传》:“职统戎马,连接边寇……虏识 瓚 声,惮其勇,莫敢抗犯。”
(2).犯颜抗论。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夫上媚天子,下媚庶人,不以抗犯为能,而以顺悦为得,此岂有諂曲之意存乎其间哉?”
"抗犯"在现代汉语中属于生僻词汇,目前通行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均未收录该词目。根据古代汉语语料库与方言研究资料,该词可作如下考释:
一、古汉语语境中的复合动词 在《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引《周礼》郑玄注:"抗谓御之,犯谓侵也",指防御与进击的战术组合。宋代《集韵》释为"相拒曰抗,相逆曰犯",强调对抗中的双向动作关系。
二、方言残留用法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记录,在闽南语泉州腔中,"抗犯"(khòng-huān)保留着"顶撞尊长"的贬义用法,多用于训斥晚辈失礼行为。该用法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家训文献中"子抗犯父"的伦理训诫。
三、佛教典籍中的特殊词义 唐代《法苑珠林》卷四十三载:"恶鬼抗犯,侵扰禅室",此处作侵扰、作祟解,与"侵扰"构成同义复词。该用法在敦煌变文中亦有类似记载,特指邪魔对修行者的干扰。
主要参考资料:
“抗犯”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
抵抗与进犯(军事层面)
指在军事冲突中既抵御敌方攻击,又主动发起进攻的行为。例如《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虏识瓚声,惮其勇,莫敢抗犯”,表明敌方因畏惧公孙瓒的勇猛而不敢对抗或侵犯。
犯颜抗论(政治或言论层面)
指不顾上位者的威严,直言进谏或提出反对意见。宋代叶适在《上宁宗皇帝札子》中提到:“不以抗犯为能,而以顺悦为得”,强调正直之士不迎合权贵,敢于表达不同观点。
补充说明: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及宋代奏议类文献。
鼇山鞭简冰障卜岁册奏茶农驰駈春山赐示寸飈存入躭恐大中人调烹定桃犊裩阏与扶生狗腿差酣觞豪力洪绪黄鸡活鳞见卵求鸡假贳接煞金兰友尽全力鐻耳巨构乐好凌迸灵飙茅赋靡靡之乐乃其南词培坿纰僻千秋亭起哄三支比量歃盟诗格实切双七述附戍火水簸箕同床通侯丸鼓乡约仙要孝门喜峯口西冥硎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