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泛使的意思、泛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泛使的解释

亦作“泛使”。 宋 代称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一般使节。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四:“ 熙寧 七年春, 契丹 遣汎使 萧禧 来言 代 北对境有侵地,请遣使分画。”《宋史·范成大传》:“迁 成大 起居郎,假 资政殿 大学士,充 金 祈请国信史。国书专求陵寝,盖泛使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二年》:“正旦,生辰之外,又有泛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泛使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的名词性短语,现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其核心含义指非固定、非正式的使节,或指广泛派遣使者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临时性外交使节

    指古代国家因特定事务(如交涉、庆贺、吊唁等)临时派遣的使者,区别于常驻他国的“常驻使”或“国信使”。此类使节任务完成后即返回,不具有长期外交职能。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2. 广泛派遣使者

    “泛”取“广泛、普遍”之义,“使”为动词,指派遣使者。合指大规模、多方向地派出使节,多见于描述帝王怀柔远邦或收集情报的策略。

    来源参考:《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


二、用法特征

  1. 历史语境突出

    该词高频见于宋元史籍,如《宋史·职官志》记载“聘问曰泛使”,特指非定期外交活动中的使臣。

    来源参考:《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与“专使”对比

    “泛使”强调任务的临时性与广泛性,区别于针对单一事务的“专使”(如议和特使)。例如南宋为联合抗金,多次向高丽、西夏派遣泛使。

    来源参考:《古代外交辞典》(华文出版社)


三、现代使用说明

在现代汉语中,“泛使”仅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仿古表述,日常交流已被“特使”“临时使团”等替代。学术使用时需标注具体历史时期以避免歧义。

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案例,建议查阅《宋会要辑稿·职官》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原始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

“泛使”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区分理解,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

一、宋代外交术语(主流含义) 根据、等高权威性来源,泛使是宋代对外交往中派遣的临时事务性使节,区别于常规的“正旦使”“生辰使”等礼仪性使臣。其特点包括:

  1. 非固定派遣:针对特定外交事务临时委派,如边界争端(契丹遣泛使萧禧处理代北侵地问题)、特殊交涉(范成大出使金国要求归还陵寝)等。
  2. 职能灵活:承担报告、请求、谈判等具体任务,如《续资治通鉴》提到泛使职能超出节庆礼仪范畴。
  3. 级别普通:多由中等级别官员担任,如起居郎范成大假借资政殿大学士头衔出使。

二、现代误用的成语解释(需谨慎对待)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广泛运用”的成语,但该用法缺乏古典文献支撑,可能是现代误植。建议优先采用历史专业领域认可的外交术语释义。

辨析建议:若在古籍(尤其宋史相关文献)中遇到该词,应按外交使节理解;若现代文本中出现,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为误用。

别人正在浏览...

百忧别头差爽抽分春务赐圜打圈子达子得国惵息杜牧芳节风趣横生焚契市义虼蚪宫宷拱门躬体力行含红横沙猴池晦养见机继明净土蠲涤量词零丁泷船龙腹媒妇枚藻迷途知反磨穿铁鞋凝嚬逆徒平天冠祈珥人民内部矛盾三不去山冲神叡收藏霜晩霜纸属禽署押松庭隼质索隐太岁头上动土田家子天清日白恬愉图缋托陀响尾蛇纤骊洗尘隙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