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武会试的意思、武会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武会试的解释

明 清 时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武科考试。《续文献通考·选举六》:“﹝ 明神宗 万历 ﹞三十八年,定武会试进士额以百名为率。”《清会典事例·兵部·武科》:“ 顺治 二年题准:武会试定於辰、戌、丑、未年举行,揭榜之日,由兵部堂官携印入场鈐榜,张挂部前。”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武会试是明、清两代选拔武科人才的国家级考试制度,其核心特点如下:

  1. 定义与性质
    武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武科考试,由兵部主持,旨在选拔武进士。它与文科的会试相对应,属于武举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最终通过者需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武殿试以确定最终名次。

  2. 考试周期与时间
    考试固定于辰、戌、丑、未年举行(如甲辰年),与武乡试形成层级选拔体系。例如,清顺治二年(1645年)明确规定了这一周期制度。

  3. 历史沿革
    武举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延续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存续近1200年。明清时期,武会试的录取名额曾有严格限制,如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规定进士额以百名为限。

  4. 选拔流程与文献记载
    考生通过会试后,需经“大金榜”“小金榜”公示成绩,兵部官员需携印入场钤榜张挂。相关制度在《续文献通考》《清会典事例》等典籍中均有详细记载。

如需进一步了解考试科目或具体案例(如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可参考历史档案或专题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武会试》是什么意思

《武会试》是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方式,主要是针对士人的武艺和军事知识进行考察。在科举制度中,除了文试、武试以外,还有礼试、经试等不同的考试形式。

拆分部首和笔画

《武会试》这个词的部首是“武”(wǔ)和“会”(huì)。

「武」的部首是「止」,笔画数为7。

「会」的部首是「人」,笔画数为6。

来源和繁体

《武会试》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在明清两代,为了选拔出具备文武双全才能的人才,特设立了武会试来考察士人的武艺和军事知识。

《武会試》(繁體字)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古代对于《武会试》这个词的写法有所变化。例如,《武备志》中用了“武会試”来表示这一考试形式。

例句

1. 他在《武会试》中展示了出色的剑术和枪术。

2. 这次参加《武会试》的许多士人都是来自武将家族。

组词

1. 文试武考

2. 武艺精湛

3. 军事知识

近义词

军事考试

反义词

文试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