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白莲会的意思、白莲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白莲会的解释

(1).旧时 庐山 行香的群众集会。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三:“七日,往 庐山 ……是日,车马及徒行者憧憧不絶,云上观,盖往 太平宫 焚香,自八月一日至七日乃已。谓之白莲会。”

(2).白莲教的别名。《明史·韩林儿传》:“ 韩林儿 ……其先世以白莲会烧香惑众。”参见“ 白莲教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白莲会是中国古代民间宗教组织"白莲教"的别称,起源于南宋时期的佛教净土宗分支。该教派由茅子元于1133年创立,因主张"在家出家"的修行方式,信徒常以"白莲"为象征组织集会,故称"白莲会"(来源:《中国宗教通史》)。其核心教义融合佛教弥勒信仰与道教谶纬学说,宣扬"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末世论思想(来源:《元史·顺帝本纪》)。

在组织形式上,白莲会采用分层传教制度,设有庵堂作为活动据点,信徒需茹素念佛、定期集会。元代因政治因素被官方禁止后,逐渐演变为地下秘密结社,成为元末红巾军起义的重要组织基础(来源:《明史纪事本末》)。明清时期多次被朝廷列为"邪教",在嘉靖、万历年间演变为具有反政府性质的民间组织(来源:《万历野获编》)。

该教派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白莲社""白莲宗"等不同称谓,教义也吸纳了摩尼教、弥勒教等元素。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及华北地区,对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来源:《中国民间宗教史》)。现代学术界普遍认为,白莲会的兴衰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教关系的复杂样态(来源:《中华文史论丛》)。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白莲会”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庐山行香集会
    指宋代以来在庐山举行的民间宗教集会活动,信徒于特定日期(如农历八月一日至七日)前往太平宫焚香朝拜。

  2. 白莲教的别名
    作为民间宗教组织“白莲教”的别称,常见于明清文献中,如《明史》记载韩林儿家族“以白莲会烧香惑众”。


二、历史演变与特点

  1. 起源与发展

    • 南宋初创:源于佛教净土宗,由僧人茅子元创立,主张念佛持戒、简化修行,允许信徒婚育。
    • 元明转型:逐渐吸纳摩尼教、道教等元素,教义演变为“青阳-红阳-白阳”三阶段历史观,主张推翻现世建立理想世界。
  2. 政治角色

    • 元末参与红巾军起义,成为反抗统治的重要力量;
    • 明清多次组织农民起义(如唐赛儿起义、川楚白莲教起义),动摇了封建政权。
  3. 负面化过程
    清代因参与反清活动被官方定性为“邪教”,其名称逐渐成为“伪装善良却行恶”的贬义代称。


三、文化延伸

作为成语,“白莲会”比喻表面良善实则从事不正当活动的个人或团体。例如:“某些组织打着慈善旗号敛财,堪称现代白莲会。”


提示:如需了解白莲教起义的具体事件(如嘉庆川楚起义),可查阅中的历史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鞍鞽八面莹澈鼻风筚门冰凉布服长髻嘲亵成年家赤鸡充伙船到桥头自会直橱柜雕像底层法出一门贩酤悱愤附集该见赶旱高不成低不就国书骨髓函钟皓鸠鹤口鹤楼峻环靶慧俊曒曒基底解典铺接下来惊诧进寇今昔基网列陈毛草纸孟子南蛮鴃舌配映批红判白屏风九叠评审桑落酒涩呐沙墋勝計耸服韬瑕天津条约唯心主义微禹文制献能笑乐院本下帏西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