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考驳的意思、考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考驳的解释

审查驳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翰林权重》:“又命翰林、编修……正字等官,攷驳诸司奏启以闻。”


审查驳正。《明史·太祖纪二》:“命翰林春坊官考驳诸司章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考驳”是一个相对少见的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籍或学术讨论中。其核心含义侧重于考证、辨析并加以驳正。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考驳”由“考”与“驳”二字复合而成。

二、具体用法与语境:

  1. 学术研究: 指对前人著述、历史记载、文献资料等进行严谨的考证,并对其中的谬误提出质疑和辩驳。这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方法。
    • 古籍用例参考: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中虽未直接出现“考驳”一词,但其治学精神强调“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包含了大量考辨驳正的内容,体现了“考驳”的精神。后世学者在整理、注释古籍时常用此法。
    • 来源: 《朱子语类》(代表宋代理学考辨传统)
  2. 历史编纂: 在史书编纂或历史考证中,指对不同的史料记载进行对比、核实,辨别真伪,并对错误的记载进行批驳和订正。
    • 古籍用例参考: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编撰过程中,其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做了大量考异工作,其《资治通鉴考异》即是“考驳”史料的典范,详细记录了史料取舍和驳正谬误的理由。
    • 来源: 《资治通鉴考异》 (体现史书编纂中的考驳实践)
  3. 公文案牍: 在古代官方文书中,可能指对案件、文书等进行复核审查,并对其中的疑点或错误进行驳斥、要求改正。
    • 古籍用例参考: 虽较少见直接用例,但清代官场文书如《清实录》、《钦定大清会典》中记载的刑部、都察院复核案件、驳正地方错判的程序,其精神实质包含“考驳”。
    • 来源: 清代司法复核制度 (体现官方文书中的考驳精神)

三、近义词辨析:

“考驳”是一个体现严谨治学精神和求真态度的文言词汇,意指通过深入细致的考证、辨析,对研究对象(如文献、史实、言论、案件等)中的错误或不实之处进行批驳和纠正。它常见于古籍整理、历史研究、学术论辩及古代司法复核等语境中。

网络扩展解释

“考驳”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出处与例句

  1. 明代文献:

    • 沈德符《野获编·词林·翰林权重》提到:“命翰林、编修……正字等官,攷驳诸司奏启以闻。”
    • 《明史·太祖纪二》记载:“命翰林春坊官考驳诸司章奏。”
      (均体现其用于官方文书审核的职能)
  2. 词性:动词,多用于古代公文或正式场合的审查流程。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野获编》《明史》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拜啓宝塔糖毕肖操割插班侈缋当着矮人,别说矮话导训东搜西罗洞中防空洞讽翫根疵歌思宫庙怪脸还赠汉语拼音字母黄祚幻戏活撮活契兼葭秋水嚼舌头交谒郊畛洁泽谨力既是镌秩亢厉猎古调琳珪淩夷留笺礼贤下士漰奔骈白强鉏清惠穷涯虬户篠骖丘墟企咏七札上事生产方式神虈设舍世耳刷利水豹囊太子洗马桐子莞尔王资为此舞词弄札五过霞友云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