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amine and proofread;review] 审查校对并加以改正
审核校正。《元典章·吏部七·公事》:“今后凡各掌行之事,当该省缘(掾)每日一内销,都事每旬一检举,员外郎每月一审校,错者依例改正,迟者随事举行,毋使日积月增,文繁事弊。”
“审校”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对文字或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审核与校对,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规范性和逻辑性。以下是详细解析:
“审校”由“审”(仔细查看、审核)和“校”(校对、修正)组成,核心含义是通过双重步骤检查并修正内容。例如,在出版或学术领域,审校需消除文字错误、逻辑漏洞,甚至调整表述方式。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文献《元典章·吏部七·公事》,其中提到“每月一审校”,要求官员定期审核公文,修正错误并督促事务进度。这体现了其历史应用场景。
“审校”与“校对”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审核与修正的双重过程,后者侧重技术性核对。例如,审校可能涉及内容逻辑调整,而校对主要解决文字错误。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领域的审校标准,可参考《元典章》等历史文献或现代出版规范文件。
审校是汉字词汇,指的是对某份文件或文字进行认真审核和校对的过程。在出版行业中尤其重要,能够确保文献材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审校的拆分部首是 "言" 和 "木"。其中 "言" 是主要的部首,而 "木" 是次要的辅助部首。拆分成的笔画数为11画。
审校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的 "审" 指的是仔细审查,审视, "校" 指的是校对、校勘。在繁体字中,"审" 的变体是 "審","校" 的变体是 "校"。
在古代文献中,审校一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无论是在哪个朝代,审校的含义和执行的工作基本上是相同的,即对文字进行仔细审核和校对。
1. 在出版过程中,审校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2. 小说在经历了多次审校后,最终才会被发布。
审校可以与其他词组合形成相关的词汇,例如:
1. 审校员:指负责进行审校工作的人员。
2. 审校规范:用于指导审校工作的一套规范和标准。
审校的近义词包括校对、校勘。它们都指的是对文字进行仔细查看和校验的过程。反义词则为粗略和马虎,指对文字查看和校对不够细致和认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