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仓与地窖。泛指粮仓。《周礼·考工记·匠人》:“囷窌仓城,逆墙六分。” 贾公彦 疏:“地上为之方曰仓,圜曰囷;穿地曰窌。”《荀子·荣辱》:“餘刀布,有囷窌。” 杨倞 注:“囷,廩也。圜曰囷,方曰廩。窌,窖也。地藏曰窌。” 清 顾炎武 《郡县论五》:“县之仓廩,皆其囷窌。”
“囷窌”是一个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囷”和“窌”两个部分组成,主要用于描述储存粮食的场所。以下是详细解释:
囷(qūn):
指圆形的谷仓,通常用于储存粮食。《说文解字》中提到“囷,廪之圆者”,即圆形粮仓,与方形的“仓”相对。例如《诗经·魏风·伐檀》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窌(jiào):
通“窖”,指地窖或深藏的洞穴,常用于贮藏粮食或其他物品。《荀子·富国》有“垣窌仓廪者,财之末也”,其中“窌”即指地窖。
“囷窌”合称时,泛指古代不同类型的储粮设施:
在《周礼》《礼记》等典籍中,常以“囷窌仓城”并称,统指国家粮储系统。例如《周礼·地官》提到“囷窌之藏”,强调粮食储备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中,“囷窌”已非常罕见,主要用于研究古代农业、经济或文献学领域。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说文解字注》《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或结合具体古籍上下文分析。
《囷窌》(qūn zh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围绕着藏书的地方”或者“书库”。这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
《囷窌》的第一个字是“囷”(qūn),它的拆分部首是“囗”(囗字旁),表示围绕。这个字共有3个笔画。
《囷窌》的第二个字是“窌”(zhì),它的拆分部首是“糸”(糸字旁),表示与绸线相关。这个字共有14个笔画。
《囷窌》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传承。囷是指围绕着某物的样子,窌是指记录和保存的地方。在古代,书籍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因此建有专门的囷窌来储存和保护书籍。
《囷窌》的繁体字是「囷誌」。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囷窌》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是「圳籍」,其中的「圳」表示围绕,「籍」表示记录和保存。
1. 这些古籍都存放在国家图书馆的囷誌里。
2. 他带我参观了他家的囷誌,里面有许多珍贵的书籍。
- 经书:古代的典籍和经典著作。
- 书库:专门储存和保护书籍的地方。
近义词:图书馆、藏书阁
反义词:开放式书架、书摊
鞍花阿徇暴忽贬约碧岑跛奚不得脸不象财大气粗菜薹错忙代追道听涂说顿戢额赏丰镌浮土高气歌呕革役姑妄听之鹤首猴姜花多实少皇冠话胚蹇纵嚼齿嗟来之食钧安拉力老鼠励操临界点理之当然庐儿罗缨陆上马鹿异形民圂内大臣钤括情欵秦始皇躯格屈让软擡圣谕豕交饰厉失伍衰弊庶殷宿症胎藉坛琖逃走腾凌飨昭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