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制冠带。 汉 繁钦 《定情诗》:“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宋史·舆服志四》:“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以罗为缨结之。”
“罗缨”是古代汉语中的服饰相关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指丝制的冠带或装饰性丝带,主要用于两种场景:
在婚俗中特指新娘腰间所系彩色丝带,代表婚姻盟约。《诗经》记载“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母亲为出嫁女儿束结罗缨的仪式,这一过程称为“结缡”,后成为成婚代称。
常出现在诗词中表达情感联结,如:
汉代已见于服饰制度(如《定情诗》),宋代仍用于官服(《宋史》),说明其作为传统服饰元素延续千年。
提示:不同语境中具体指代可能侧重冠带、玉佩带或婚俗丝带,需结合文本背景判断。
罗缨是一个常用的汉字词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意思:
1. 原指车辕上的彩色绳子,后来泛指装饰品、纹饰等。
2. 比喻军队的旗帜、军装等装束。
3. 比喻英雄壮举。
4. 比喻事物的顶端或正中。
5. 形容光亮、锐利。
罗缨的偏旁部首是缶(fǒu),总笔画数为14。
罗缨的来源较为复杂,是由“罒”、“罗”、“缶”和“纟”四个部分组合而成。其中,纟是织物的意思,罒代表罗网,罗表示鸟兽羽毛的彩色缎带,缶表示盔盎,引申为兵器。繁体写法为羅纓。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罗缨的旧字形使用了一种和现在稍微有些不同的结构。它的写法是将“纟”放在上方,置于“羅”和“缶”的中间。
1. 看到他挥舞着手中的利剑,头上戴着盔缨,真是英勇无畏。
2. 队伍前面高高挂起的红旗,宛如一面勇敢战士的罗缨,鼓舞着人们的士气。
组词:罗刹、缨络、罗网、罗矛、缨带。
近义词:缨帽、缨头。
反义词:散缨。
拌蒜避强击弱哺糒步漏草略称位辞诀翠琼磋磨大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杠短欠幅度肐落官券罟擭含漱剂黄中内润歡浃会次火上加油将毋同绛引解弁解阸劫舍解送饥匮矜怜瀱汋绝顶聪明离域隆正楼船箫鼓摸不着头脑内常侍庖阍朴儒品蓝颇侧扑堆清都紫府穷沮群众路线仁智辱贶丧魂失魄僧祇粟沙袋石宫书符咒水算起来邃美天瑞童科投托推压五彩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