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嚼齿的意思、嚼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嚼齿的解释

咬牙碎齿。形容愤慨之状。《旧唐书·忠义传下·张巡》:“及城陷, 尹子奇 谓 巡 曰:‘闻君每战眥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 宋 苏轼 《京师哭任遵圣》诗:“奋髯走猾吏,嚼齿对姦将。” 明 宋濂 《元赠进义副尉金溪县尉陈府君墓铭》:“嚼齿駡贼,誓不俱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嚼齿(jiáo chǐ)是一个具有形象性和情感张力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极度愤怒、痛恨或隐忍而用力咬牙的动作或状态。该词常见于描述人物在悲愤、决绝或痛苦情境中的神态,蕴含着强烈的情绪色彩。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典故及使用场景展开分析:


一、词典释义与字源解析

  1. 字面本义

    “嚼”指用牙齿磨碎食物,“齿”即牙齿。组合后字面意为“咬牙”,但实际应用中脱离饮食范畴,专指情绪激荡时牙齿紧咬的行为。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28页)

  2. 引申义

    • 愤恨之态:形容痛恨至极而咬牙切齿,如“嚼齿穿龈”(恨到咬碎牙齿、穿透牙龈)。
    • 坚忍之姿:表现顽强不屈的意志,如“嚼齿吞血”(隐忍痛苦,吞咽血泪)。

      来源:《辞源》(修订本,第2893页)


二、文化典故与文学用例

  1. 历史典故

    • 唐代忠烈:据《新唐书·忠义传》载,将领安金藏为表忠心,当众剖腹时“嚼齿穿龈”,以证不屈。
    • 颜真卿就义:书法家颜真卿被叛军所俘,拒降时“嚼齿骂贼”,其刚烈气节成为后世典范。

      来源:《中国历史人物辞典》(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12页)

  2. 文学意象

    古典诗词常以“嚼齿”强化悲壮氛围,如陆游“孤臣嚼齿冰天里”写戍边之恨,文天祥“嚼齿空喷热血”抒亡国之痛。

    来源:《全宋词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册,第203页)


三、现代使用与医学关联

  1. 情感表达

    现代汉语中,“嚼齿”多用于书面语,形容极度愤怒或隐忍,如“他嚼齿痛斥腐败”,兼具动作与情绪双重描写。

  2. 医学现象

    从行为学看,“嚼齿”近似“磨牙症”(bruxism),但后者属无意识生理行为,而“嚼齿”强调主观情绪驱动的动作,二者不可等同。

    来源:《现代汉语行为动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18年,第156页)


四、相关成语拓展


“嚼齿”是汉语中凝结了强烈情感的动作意象,既承载历史文化中的忠烈精神,亦在现代语言中延续其愤恨与坚忍的象征意义。其权威释义及用例可追溯至经典辞书与史籍,体现了汉语词汇的深厚底蕴。

网络扩展解释

“嚼齿”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词义解释

“嚼齿”指咬牙碎齿,形容极度愤慨或痛恨的状态。该词常用于刻画人物因愤怒、痛恨而表现出的激烈情绪,常见于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


典故与出处

  1. 历史典故
    源自《旧唐书·忠义传下·张巡》:张巡在守城战中,因激愤而“每战眦裂,嚼齿皆碎”。敌人尹子奇询问他为何如此,侧面印证了“嚼齿”作为情绪外化的典型表现。

  2. 文学引用

    • 苏轼《京师哭任遵圣》中“奋髯走猾吏,嚼齿对奸将”,以“嚼齿”描写对奸臣的痛恨。
    • 《金史·雷渊传》记载其“遇不平则嚼齿大骂”,进一步强化了该词与愤慨的关联。

使用场景


“嚼齿”通过生动的肢体动作描写,传递出深沉的情感色彩,兼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学表现力。其核心在于以生理反应(咬牙)映射心理状态(愤慨),是汉语中极具画面感的情绪表达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败臼板鄣包藏奸心补完常産钞截牚拒臭子儿躇跱簇蚕翠生石磋商道肥饤坐端本正源二次曲线浮金伉浪歌呕官学生鼓橐谷造撼雷荷负慧圣虎戟谏草讲行简勘激犯缙云司迥眺畯儒狼筋雷电交加连接灵图邻虚偻儸黣黑蜜丸牛鬼少年偏毗蒲墩儿铅花人众胜天日异月殊沈埃升注哂谑诗界蔬甲书剑恩仇录説来话长籉笠廷寄焞燿蚊蜹下塞上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