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失其行伍,掉队。《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之 平陆 ,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赵岐 注:“失其行伍。”
失伍
指脱离队伍或违反队伍纪律,引申为失职、未尽责任的行为。
本义
古代指士兵脱离军队行列,违反队伍编制。《汉语大词典》释为“谓失其行伍”,即脱离队伍秩序。如《孟子·公孙丑下》载:“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其中“失伍”隐喻官吏失职。
引申义
泛指脱离集体、未尽职责或违反规范的行为。如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云:“召募之弊也,如东事之起,安家、行粮、马匹、甲仗费数百万金,得兵十余万而不当三万之选,天下已骚动矣。大吏仆仆然募之,而部民愀然不应,何也?曰:失伍之罚,上及于官。”此处指官吏因管理失职导致兵制混乱。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此处以士兵“失伍”类比官吏渎职,强调职责不可懈怠。
《明史·职官志》:
“凡军士失伍,将校皆当连坐。”
反映古代军事制度中“失伍”的连带责任。
今多用于比喻脱离集体行动或未尽职责,如“团队协作中不可失伍”。
参考资料: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来源标注纸质权威版本;现代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及经典注本。)
“失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失伍”指在集体行动中脱离队伍或失去原有行列,即“掉队”。最初用于军事场景,形容士兵脱离行伍队列。
该词最早见于《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在对话中提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赵岐注解为“失其行伍”,强调士兵脱离队列的纪律问题。
宋代魏了翁《寿四川制置李侍郎》中“讨贰诛失伍”,以及清代梁成楠《赋答洪弃生》中“军容有步伐,持戟不失伍”,均用此词强调纪律性和集体性。
总结来看,“失伍”既是具体的行为描述(如军事掉队),也可抽象比喻脱离集体或失去原有状态,具有历史纵深和文学表现力。
拔号卑不足道鳖珠参寮超今絶古乘机搊飕打调刀斧手订颁都车飞龟根追鬼惑鬼中哈喇黑不溜红人滑马画堂回驾戒期吉康矜爱警节军需品坤倪冷水浴凉天留目乱世罗贯中落花媒人录影机马生角棉柴配搭轻言肆口赛龙舟桑思臊陁筛锣赏罸分审射鬼箭社稷坛射决升觞仕女班头双曲线霜髯疏梦説长道短黍秀宫庭坦挚铁道蹄足枉实猥懑弦筦献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