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西泠十子的意思、西泠十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西泠十子的解释

清 康熙 间 杭州 诗人 陆圻 、 丁澎 、 柴绍炳 、 毛先舒 、 孙治 、 张纲孙 、 吴百朋 、 沉谦 、 虞黄昊 、 陈廷会 等十人结社于 西泠 ,时称“西泠十子”,亦称“ 西泠派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 西泠 十子,所作诗文,淹通藻密,符采烂然,世谓之‘西泠派’。”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西泠十子”是明末清初活跃于杭州西湖一带的文学团体,因结社于西泠桥(又称西陵桥)而得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历史背景
    该诗社形成于清朝顺治至康熙年间(约17世纪中后期),由十位杭州籍诗人组成。他们继承了明末文人结社传统,与陈子龙等云间派诗人有渊源,后形成独立的“西泠派”。

  2. 成员构成
    核心成员包括:

    • 陆圻(领袖人物)
    • 丁澎(后成为“燕台七子”之一)
    • 柴绍炳、毛先舒(合编《西泠十子诗选》)
    • 孙治、张纲孙、吴百朋、沈谦(或作沉谦)、虞黄昊、陈廷会
      (注:部分文献对个别成员记载略有出入,如提及林则徐的传说,但实为混淆,清代林则徐与西泠十子无关联)
  3. 文学特色
    他们的诗文以“淹通藻密,符采烂然”著称,风格融合了云间派的复古主张与杭州地域文化,注重音韵格律,对清代浙派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4. 代表作品
    柴绍炳与毛先舒合编的《西泠十子诗选》是标志性成果,集中体现了“西泠派”的创作理念。

  5. 文化意义
    作为西湖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泠桥因该诗社而增添文学意蕴,后世将“西泠十子”与“西泠印社”并称为西湖两大文化符号。

注意:部分网络资料误将西泠十子与宋代故事关联(如),实为讹传。该团体确属清代,活跃时间约为1644-1722年。

网络扩展解释二

西泠十子

「西泠十子」是一个汉字词组,由「西泠」和「十子」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西」的部首是「西」,总笔画数为3。而「泠」的部首是「水」,总笔画数为8。「十」的部首是「十」,总笔画数为2。而「子」的部首是「子」,总笔画数为3。

来源

「西泠十子」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文学评价,形容了十位活跃在西泠桥上的文人墨客。西泠桥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岸的西泠路上。

繁体

在繁体字中,「西泠十子」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西泠十子」仍然用相同的汉字表示。

例句

他是今天文坛上的一位西泠十子。

组词

西泠、西泠桥、桥、十子、文人墨客

近义词

西湖文人、西泠之才、西泠羽客

反义词

东泠十子、北泠十子

别人正在浏览...

白平编整冰川运动采矿长计车垫乘雷澄心堂垂绥处身错落戴高帽儿淡事恶心恶意中伤泛舟伐器风化膏液钩棘光趺菇蒋滑冰花蹄诙语蹇步贱气兼疑简御戛然节略嗟美浸使疾世款诚老况两立茫荡民义傩祓爬疏贫穷潦倒牵补轻手蹑脚沁透撒唚圣儒适均首尾水工四伐私讳兕爵嗩呐庭谒庭争外手无路可走解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