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书籍的部次卷帙。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其所读书,多因假赁。虽部帙残缺,篇第有遗,至於叙事之纪纲,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读史》:“其初各自为部帙,至 北宋 始合为一编。”
(2).篇幅;卷册。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为史之体,有若於斯,苟滥引它事,丰其部帙,以此称博,异乎吾党所闻。”《旧唐书·经籍志后序》:“ 后汉 兰臺 、 石室 、 东观 、 南宫 诸儒撰集,部帙渐增。”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取士下》:“若无所发明,纂集旧书,且是非谬乱者,如今日 赵宧光 《説文长笺》、 刘振 《识大编》之类,部帙虽繁,却其书而遣之。”
(3).指书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晋 宋 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
部帙(bù zh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特指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与分类单位,其释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书籍的卷册与函套
“部”指书籍按内容划分的类别(如经、史、子、集四部),“帙”原意为包裹书卷的布帛套子,后引申为成套书籍的计量单位。合称“部帙”既表示书籍的物理形态(装帧成函的卷轴),也指代按类别汇编的文献体系。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典籍的统称与规模
在古籍语境中,“部帙浩繁”形容文献数量庞大、体系完备,如《隋书·经籍志》载:“凡五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部帙之富,冠绝前代。”此处强调典籍的宏观规模与系统性。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知识管理的符号
古代以“部帙”分类藏书,体现知识体系的层级化。如《文心雕龙·史传》云:“按部整帙,理绪归宗”,揭示其作为知识整理工具的功能。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
文化传承的载体
“帙”的丝帛材质象征文献保护意识,如敦煌遗书多用绢帙包裹,体现古人对典籍的珍视。部帙的完整性直接关联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来源:《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学术体系的隐喻
当代语境中,“部帙”可隐喻系统性学术成果,如“新修地方志部帙达千卷”,强调编纂工程的体量与结构。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数字时代的类比
在数字化领域,“电子部帙”概念被用于描述古籍数据库的分类架构,延续其知识组织功能。
来源:《数字人文研究》(2023年第1期,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同义词辨析:
权威参考文献原文链接: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过专业数据库访问,公共链接仅提供入口指引)
“部帙”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释:
书籍的卷册分类
指书籍按内容或卷次进行的分类整理。例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分散部帙”,强调书籍若杂乱放置易遭损毁。
篇幅或卷册数量
表示书籍的篇幅规模,如《旧唐书》中“部帙渐增”描述汉代文献逐渐丰富的过程。
泛指书籍本身
直接代指书籍整体,如刘知几《史通》用“部帙残缺”形容书籍的破损情况。
文学用法示例:
该词在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分析中。如需具体古籍引文或更多用例,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傲顽鼈壳扇擘指车笠之盟陈胔丑姹窗明几净东旭渡世二尹凤翣风移俗变拊胸告官公寓挂劲关令龟版还立寒芽鹤操嗃唠闳大不经化合物话尾节变岁移解禁借寇克捷客衣宽易苦水莱公鍊砂沦暮鹿帻履真梦兰谋朝鸥汀拍案叫絶篇卷姘妇荣退蛇甲疏决思想性诵读体例通风报信頽唐图识玩辞望江亭韦鞴未形之患文澜无个事相规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