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unned and flurried] 由于突然的刺激而恐慌
惊遽而起
亦作“ 惊懅 ”。惊慌焦急。《后汉书·王符传》:“有顷,又白 王符 在门。 规 ( 皇甫规 )素闻 符 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后汉书·方术传下·徐登》:“ 炳 ( 赵炳 )乃故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见之惊懅。” 清 朱之瑜 《与王民则书》之三:“此时宰相 源公 就国,适遇水灾,惊遽无可适议,不得已勉从彼言。” 王世镇 《枪》:“只见那短枪的抖动,弹壳的飞舞……人的惊遽地嘶哑声,搅成一片残醒惊险的场面。”
“惊遽”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ng jù(注音符号:ㄐㄧㄥ ㄐㄨˋ),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核心含义
指因突然的刺激或意外事件而产生恐慌、惊慌焦急的情绪。例如《后汉书》中记载,皇甫规因听闻王符来访而“惊遽而起,衣不及带”,生动描绘了慌乱状态。
异体字与扩展
也写作“惊懅”,含义相同,常见于古籍中(如《后汉书·方术传下·徐登》)。
古代文献
最早见于《后汉书》,多用于描述人物因突发状况而慌乱的行为或心理。例如:“主人见之惊懅”(《后汉书·徐登传》),体现因意外事件导致的焦急反应。
现代用法
现多用于书面语或较正式场合,强调“突然性”与“心理冲击”,如“他听到噩耗后惊遽失色”。
该词偏古雅,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学创作或历史叙述中可增强画面感。例如描述人物“惊遽而起”时,能凸显其瞬间的失态与紧张感。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后汉书》或汉语词典相关条目。
《惊遽》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突然、迅速。形容某事发生得快、突然的样子。
《惊遽》的拆分部首为心旁+足旁,总共有11画。
《惊遽》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来源于古时候对事物忽然发生、动作突然迅速的描述。
在繁体字中,惊遽的写法为「驚遽」。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惊遽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楚簡文(古代简牍)中,「遽」字有时会写成「遽」(同音)。
1. 他惊遽地冲了过来,吓了我一跳。
2. 这个消息太惊遽了,让我有点措手不及。
1. 惊慌遽离(形容惊慌地离开)
2. 惊遽而至(形容突然到来)
突然、骤然、猛然
缓慢、平稳、逐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