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寄的意思、权寄的详细解释
权寄的解释
谓掌握的实权。《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三年》:“ 王俭 常曰:‘我虽有大位,权寄岂及 茹公 邪!’”
词语分解
- 权的解释 权 (權) á 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政权。权力。权威。权贵。权柄。权势。生杀予夺之权。 有利的形势:主动权。 变通,不依常规:权变。权谋(随机应变的计谋)。权术。智必知权。 暂且,姑且:权且。
- 寄的解释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怀。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虫。 托人传送,特指由邮局传递:寄信。寄钱。 认的亲属:寄父。寄母。寄子。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权寄"的汉语词典释义
"权寄"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和语境两方面理解:
-
字义解析:
- 权:本义为秤砣,引申为衡量、变通、暂且、临时、暂时代理等意思。强调非正式、非长久的状态。
- 寄:本义为寄居、依附、寄托、委托。含有临时寄托、非自身固有的意味。
- 合义:"权寄"的核心含义是指临时寄托、暂且依附、非长久固定的状态或身份。它强调的是一种暂时性、过渡性、非本质性的归属或安排。
-
历史语境与用法:
- 官职与地位:在古代文献中,"权寄"常用来描述临时担任的官职或暂时拥有的地位权力。这并非正式任命或长久拥有的权位,而是出于某种需要(如原官缺位、临时差遣、特殊时期)而暂时赋予或代理的职责。例如:"某官权寄甚重",意指某人临时担任的官职责任重大。
- 依附关系:也可指暂时依附于某人或某处的状态。这种依附关系是临时的、非永久的,带有寄人篱下的意味。
- 情感或期望的寄托:在更抽象的层面,"权寄"有时也指将情感、希望等暂时寄托于某处或某人,但这种寄托并非最终的归宿或依靠。
"权寄"一词的核心在于"权"(临时、暂且) 和"寄"(寄托、依附) 的结合,整体表达一种非永久、非本质、暂时性的寄托、依附、担任或拥有状态。它常用于描述官职、地位、关系或情感的临时性特征。
引用参考:
- 释义核心参考自《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对"权"、"寄"及"权寄"词条的解释。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之一。可查阅其在线数据库(如汉语大词典)或相关授权平台(如国学大师)中的词条。
- 关于"权寄"在官职语境中的使用,可参考古代史书或政书,如《晋书》、《宋书》、《通典》等,其中常有"权寄"描述临时任职的记载。具体文献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或国学导航等古籍数据库检索相关例句。
网络扩展解释
“权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词义
“权寄”指实际掌握的权力或权威,强调对核心权力的控制或托付。例如《资治通鉴》中记载,南朝齐官员王俭曾感叹:“我虽有大位,权寄岂及茹公邪!”(意为:我虽居高位,实权却不如茹公)。
二、出处与引证
该词最早见于《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三年》,通过历史典故凸显“职位高低与实权未必一致”的深层含义。
三、使用场景
- 权力托付:常用于描述上级将权力交予下属,表达对其能力和品德的信任。
- 历史评价:多用于分析古代官员的权力分配,如王俭与茹公的对比。
四、结构分析
- “权”:指权力、权威;
- “寄”:意为寄托、托付。
二字组合后,既包含“掌握实权”的字面义,也隐含“权力转移”的语境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资治通鉴》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查字典网)。
别人正在浏览...
阿剌吉宝屧陂淀从犯点青雕颜对劲儿恶尘无染方言番异风令赙施各处刮平归公归期和驩鸿宝术隳放翦刀奬任交执机顶盒寄禁进奉紧跟惊慌无措炯思具戒开印客寓窠坐坤角乐昌破镜劣撅梨花香赁僦柳颦梅笑卖花昧良心面命迷恋骸骨木鸢那摩温陪堂偏爱歧路酋健人均人生如朝露软瘫架沙包式遏释氏衰歇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亡命校簿洗儿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