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书阬儒的意思、燔书阬儒的详细解释
燔书阬儒的解释
同“ 焚书坑儒 ”。《汉书·地理志下》:“ 昭王 曾孙 政 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阬儒,自任私智。”
词语分解
- 燔的解释 燔 á 焚烧:“燔诗书而明法度”。 烤肉使熟:燔肉。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 阬儒的解释 秦始皇 三十五年,以儒生是古非今,于 咸阳 活埋儒生四百六十馀人,史称“阬儒”。《汉书·儒林传序》“燔《诗》《书》,杀术士” 唐 颜师古 注:“今 新丰县 温汤 之处号 愍儒乡 , 温汤 西南三里
专业解析
“燔书阬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特指秦始皇为巩固统治、统一思想而采取的极端文化专制措施。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和历史背景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 燔(fán):意为焚烧。《说文解字》释:“燔,爇也。从火,番声。”即用火烧。
- 书(shū):指书籍、典籍。
- 阬(kēng):通“坑”,意为活埋、坑杀。《说文解字》释:“阬,门也。从阜,亢声。”此处假借为“坑”。
- 儒(rú):指儒生、方士(以儒家学者为主的知识分子)。
- 合义:字面意思即“焚烧书籍,坑杀儒生”。
二、历史事件与深层含义
“燔书阬儒”具体指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主要在公元前213年至前212年)实施的两项关联举措:
- 燔书(焚书):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秦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类书籍外的所有《诗》、《书》、百家语及六国史书,禁止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此举旨在消除异己思想,尤其是儒家推崇的“法先王”观念,确立法家思想的绝对统治地位,实现文化思想的统一。
- 阬儒(坑儒):公元前212年,因方士侯生、卢生等人求仙药未果且非议始皇,继而逃亡,秦始皇震怒。他下令在京城咸阳审讯逮捕了数百名方士和儒生(其中主要是批评朝政或被认为“为妖言以乱黔首”者),最终将其中四百六十余人坑杀(活埋)。此举旨在震慑知识分子,压制批评声音,维护专制权威。
三、象征意义与文化影响
“燔书阬儒”已超越具体历史事件,成为:
- 文化专制的代名词:象征统治者对思想、学术自由的残酷压制。
- 文化浩劫的标志:代表了对文化遗产的毁灭性破坏,大量先秦典籍因此失传。
- 暴政的体现:反映了极端专制统治下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 历史的警示:提醒后世尊重文化多样性、保障言论与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权威参考来源:
- 《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迁的这部史学巨著是记载“焚书坑儒”事件最原始、最权威的史料来源,详细记录了李斯的上书内容、焚书令的颁布以及坑儒事件的始末。
- 《汉书·艺文志》:班固在梳理学术源流时,也提及了秦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巨大损失。
- 《论衡·语增篇》:东汉王充的著作中亦有提及此事,反映了汉代人对这一事件的认知。
- 《说文解字》:许慎的字典为“燔”、“阬”等字的本义提供了权威训诂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燔书阬儒”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fán shū kēng rú(注:部分来源中“阬”读音标注为gāng,但主流读音更倾向kēng)。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指焚毁典籍、坑杀儒生的行为,与“焚书坑儒”同义。这一事件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文化压制政策,具体包括焚烧诸子百家书籍、处决批评朝政的儒生方士等。
2.历史背景与出处
- 出处: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下》记载:“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怙威,燔书阬儒,自任私智。”
- 背景:秦始皇(嬴政)为加强思想控制,于公元前213年下令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典籍,次年又坑杀数百名儒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文化浩劫。
3.现代用法与延伸意义
- 比喻义:泛指对知识、文化或知识分子的极端摧残。
- 使用场景:多用于批判专制统治对文化的破坏,或警示后人重视文化传承。
4.读音与书写辨析
- 字形:“燔”意为焚烧,“阬”同“坑”,指活埋。
- 发音争议:部分古籍中“阬”读作gāng(如标注),但现代汉语中普遍采用kēng,与“坑”字读音一致。
5.相关成语与延伸阅读
- 近义成语:焚典坑儒、以古非今(均出自同一历史事件)。
- 反义概念:百家争鸣、文治教化。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或不同文献中的记载差异,可参考《汉书》原文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顺龙宫暴燥避境不求甚解差使长素怆囊村伍大哗大坚丹气丹徒布衣岛跱大神砥砺德行方寸不乱饭曲凤起附会甘肴篙人观成后曹黄老术溅污憍蹇谨按精卫钜望蓝湛湛柳胶路祭论辨买醉貌容麻塔密要牛山泪破壁潜戢乾咽齐驱并进全寿认贼为父热泉软缎杉月少年先锋营尸禄素飡宿构索苇讨逆特勑腾郁天监统计望诸无可比伦五雅鶷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