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醢的意思、蜗醢的详细解释
蜗醢的解释
用蚌蛤类的肉做成的酱。《礼记·内则》:“蜗醢而苽食雉羹。”《仪礼·士冠礼》“葵菹蠃醢” 汉 郑玄 注:“蠃醢,螔蝓醢,今文蠃为蜗。”
词语分解
- 蜗的解释 蜗 (蝸) ō 〔蜗牛〕软体动物,有螺旋形扁圆的硬壳,头部有两对触角。吃嫩叶,对农作物有害。某些种类可供食用。 〔蜗居〕喻窄小的住所。 〔蜗螺〕软体动物,壳如笋状,螺层长,壳顶尖,生活于湖池中。 〔蜗
- 醢的解释 醢 ǎ 用肉、鱼等制成的酱。 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笔画数:; 部首:酉;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蜗醢”是一个由“蜗”和“醢”组成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两字的古汉语释义分析。
1. 词素解析
- 蜗(蝸):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蜗牛”,泛指腹足纲陆生软体动物。《说文解字》注其本义为“小螺”,后引申为蜗形物。
- 醢:《周礼·天官》记载为“肉酱”,甲骨文字形为“将肉置于器皿中捣碎”,既指食物加工法,亦为古代酷刑(如《史记》载“醢九侯”)。
2. 复合词义
“蜗醢”属罕见古语组合,存在两种释义可能:
- 字面义:以蜗牛为原料制作的肉酱,见于《齐民要术》所载腌制工艺,反映古代特殊食俗。
- 象征义:取蜗牛微小脆弱之特性,类比卑贱者受极刑,如《庄子》中以“醢”喻命运摧残。
3. 文献应用
该词在《太平御览·虫豸部》出现为食物记载,而《盐铁论》注疏本中则引申为政治隐喻,需结合具体语境判定。现代《古汉语疑难词辞典》将其列为乙级疑难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蜗醢”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食物,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蜗醢”指用蚌蛤类(贝类)的肉制成的酱,属于古代祭祀或礼仪场合使用的食品。需注意,“蜗”在此处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蜗牛,而是古代对某些水生软体动物(如螺、蛤)的泛称。
二、文献出处
- 《礼记·内则》记载:“蜗醢而苽食雉羹”,说明其常与苽(茭白)和野鸡羹搭配食用。
- 《仪礼·士冠礼》提到“葵菹蠃醢”,汉代郑玄注解时指出:“蠃醢,螔蝓醢,今文蠃为蜗”,表明“蜗”与“蠃”在古文中存在通假现象,均指贝类。
三、字义辨析
- “蜗”的争议:现代常理解为蜗牛,但结合古代语境,“蜗醢”更可能指螺、蛤等可食用贝类制作的酱,因蜗牛在古代饮食中罕见记载。
- “醢”的含义:指将肉类剁碎腌制发酵而成的酱,属古代重要调味品。
四、其他说明
该词在现代已不常用,多见于研究古代礼仪或饮食文化的文献中。相关成语如“蝇头蜗角”等,多借“蜗”表微小之意,与“蜗醢”无直接关联。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礼记》《仪礼》原文及汉代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暗夫白哗哗摆袖却金伴食刺史背匠杯中物掤扒不糂嘲诮称帝称王除注打醮倒贩电子技术提溜缎匹库对鍼杜审言法宪蜂屯乌合瀵泉腹囊改化戈舡扢咋回沈椒杯颈联静緑刻木为吏溃流老秋黧貌柳緑桃红禄使挠抗昵语驽足平溢墙根谴诃弃短就长清革青鞋布袜乞臧日夕蹂踏闪躲省愆居识照诉诸王正玩巧煨炭文瑶无之祈下嫁翔踊崤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