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mportment]∶举止
(2) [act;movement]∶行动
举动自专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轻率的举动
(1).举止;行动。《后汉书·牟融传》:“﹝ 牟融 ﹞代 伏恭 为司空,举动方重,甚得大臣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旧唐书·魏徵传》:“帝大笑曰:‘人言 魏徵 举动疏慢,我但觉嫵媚。’”
(2).特指重大的政治行动。《北史·贾彝传》:“时朝廷举动及大事不决,每遣尚书、 高平公 李敷 就第访决。”
(3).措置;措施。《韩非子·解老》:“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 猗顿 、 陶朱 、 卜祝 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朱子语类》卷七十:“只为举动不顺了,致得民不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自从改了票盐之后,盐场的举动大变了。”
(4).发作。《儒林外史》第二六回:“他自己也添了个痰水疾,不时举动,动不动就要咳嗽半夜。”
(5).指演奏音乐。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及上竿、打筋斗之类讫,乐部举动,琴家弄令。”
(6).犹言动不动。表示很容易发生某种行动。 汉 阮瑀 《驾出北郭门行》:“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飢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举动”是一个汉语名词,指人的动作、行为或举止,通常用于描述带有目的性或引起关注的言行。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具体的动作或整体的行为表现,如“举动缓慢”“鲁莽的举动”。例如:
词性与用法
近义词
包括“行动”“举止”“举措”“行为”等,例如:
词源与例句
延伸解析
部分文献(如《韩非子》)将“举动”与“道理”对立,强调轻率行为的后果,进一步体现其隐含的“需慎重”之义。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出处,可参考、6、7的完整内容。
举动是一个动词,意为采取行动、表现出行为。举动通常指个人或集体的行为、举止,反映出一个人的态度、思想和性格。
《说文解字》中将举动的部首分为立(站立)和千(引申为千变万化)两部。举动的总笔画数为10。
举动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一书中,形容人的动作或仪态。后来在汉代,举动逐渐扩展为指人的行为表现。
举动的繁体字为「舉動」。
古时候的「举动」写作「舉勢」或「卮勢」。
1. 他的举动显示出他的真诚和善意。
2. 她的举动令我们感到惊讶和钦佩。
3. 那名运动员的举动激发了观众的热情。
举行、行动、起动、动作、动态、动手、动因、动机
行为、作为、表现、表态、姿态、作动
静止、停止、不动、不作为、不举
按行自抑捭阖纵横贬所不籍补天济世不听手畅盛驰辞处之泰然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麤豪銼荐大犬断阻对唱多面角鄂君船放步枌榆松楸榦河功分广潟国际惯例罕旗候视换景环翊翙翙佳对浇驳嘂謼秸席荆棘丛生荆蓝今月古月控款劳动者立称猎鹰利名卵壳茫浪毛毛细雨马眼娘子布碰球歉俭契券蛆蟝让官濡泃生拉硬扯挺确庭右突杌围透仙材先业媟嬻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