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痴定的意思、痴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痴定的解释

佛教语。谓枯坐无慧。 隋 智顗 《观音玄义》卷上:“若定而无慧者,此定名痴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痴定是佛教术语,指一种偏离正念的禅定状态,表面似入定,实则陷入无明昏沉,缺乏智慧观照。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字义与构成

二、佛教语境中的特征

  1. 无慧照境

    修定者仅追求心念静止,未以般若智慧观照诸法实相(如无常、无我),陷入空洞的寂止。如《大智度论》指出:“定而无慧,如盲人骑瞎马”,强调定慧需双修。

  2. 沉空滞寂

    执着于空寂境界,逃避现实因果,消极厌世。此状态违背大乘佛教“悲智双运”的精神,被斥为“枯木禅”或“冷水泡石头”。

  3. 易堕邪见

    因缺乏正见引导,可能误将定境中的幻觉执为证悟,如《楞严经》所警示的“五十阴魔”现象。

三、与“正定”的辨析

佛典强调“正定”(梵文 samyak-samādhi)需以“正见”为前提,如《杂阿含经》云:“正见生正志……正定生解脱。” 痴定虽形似禅定,但因脱离八正道(尤其正见、正思维),反成解脱障碍。禅宗更直指“即定之时慧在定”,批判割裂定慧的修法。

权威参考来源:

词义解析综合《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对“痴定”的释义,并依据《大智度论》(卷十七)、《杂阿含经》(卷二十八)、《楞严经》(卷九)等原典中的相关教证。

网络扩展解释

“痴定”是佛教术语,指修行者虽能进入禅定状态,但缺乏智慧观照,导致枯坐无慧、无法真正觉悟的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该词由“痴”(愚昧、无明)与“定”(禅定)组合而成,字面含义为“愚昧的禅定”。佛教强调“定慧双修”,若仅有定力而无智慧,则陷入“痴定”,无法破除烦恼。

  2. 经典出处
    隋代高僧智顗在《观音玄义》中明确提到:“若定而无慧者,此定名痴定”,指出脱离智慧的禅定属于偏执状态。

  3. 具体表现与批判
    表现为机械式打坐、执着于形式,缺乏对佛理的领悟。宋代冯时行诗句“敢将蔬笋拟甘鲜,清瘦肥痴定孰贤”,即以“痴定”暗喻表面修行却无实质进展的状态。

  4. 延伸用法
    在文学中可引申为对事物盲目沉迷或僵化固执,如程俱诗句“君房素痴定不痴”,通过反讽强调智慧的重要性。

“痴定”既是一个佛教修行警示概念,也被用于文学批评,核心在于强调智慧与禅定的平衡。需注意该词带有贬义,多用于描述偏离正道的修行或思维模式。

别人正在浏览...

安内攘外报关长鬣公禅斋惆惋厨饎出籴寸寸大利稽敌顽多幕剧耳鬓斯磨发政施仁風激電飛奉令分泥富国强兵感怆官销何乃奸敝检察厅蒋经国僥灵济济翼翼拘阂拒谏句检阃域了吊离抱貍猫録牒旅朋懋业名片纳兰驽马鈆刀配伍擗拨褰帷露冕蹊迳三英山牀审画衰歇霜惨谁子殊绝铄金毁骨堂陛桃汛天思腿肚子陀满完本袜子毋已闲物小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