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脸识别是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指通过分析个体面部特征(如五官轮廓、骨骼结构、皮肤纹理等)进行身份鉴别或验证的过程。其核心原理是采集人脸图像或视频流,提取特征信息并与数据库中预存模板比对,最终确定个体身份。
字义分解
综合释义为“通过面部特征辨别个体身份的技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
技术属性延伸
在信息技术语境中,该词衍生为“利用计算机视觉算法自动检测、提取并匹配人脸生物特征,实现身份认证的智能化系统”(《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三版)。
特征采集
通过摄像头或传感器捕获人脸图像,提取包括:
算法分析
采用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将特征转化为数字编码,建立可量化的“面部指纹”模板。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基于人脸特征信息的生物识别技术,需经过人脸检测、特征提取、分类匹配三个基本阶段。”
(来源:术语在线 www.termonline.cn)
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在GA/T 1093-2013标准中定义为:
“利用可见光或红外成像设备获取人脸图像,通过特征分析完成1:1或1:N身份识别的技术。”
(来源: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库)
机场/海关的出入境人员核验(如中国海关总署“智慧旅检”系统)。
政务大厅刷脸办事(参考《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
银行远程开户身份核验(符合央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要求)。
优势特性 | 现存局限 |
---|---|
非接触式采集(卫生便捷) | 光照条件影响识别精度 |
特征唯一性(双胞胎误识率<0.1%) | 隐私泄露风险 |
毫秒级响应(动态实时检测) | 3D面具攻击防御难度高 |
结论性定义:
人脸识别是以面部生物特征为识别依据,融合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技术的智能化身份认证手段。其技术框架符合ISO/IEC 19794-5国际标准关于“人脸图像数据交换格式”的规范,在保障准确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逐步成为数字化社会的基础认证方式。
参考文献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三版)[M]. 科学出版社, 2018.
GA/T 1093-2013. 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S]. 公安部标准化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生物特征识别白皮书[R]. 2022.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科技应用安全规范(JR/T 0193-2020)[S]. 2020.
人脸识别是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技术,通过分析人脸的特征信息进行个体区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技术本质
利用人的脸部特征(如骨骼轮廓、五官比例、皮肤纹理等)转化为数字信息,通过算法进行比对和识别。其核心是通过摄像头采集图像或视频流,自动检测并提取面部特征关键点(如眼距、鼻梁宽度等),最终完成身份验证或查找。
技术流程
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后期进入应用阶段,现依赖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提升精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算法分类(如特征点法、神经网络法)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来源。
白毳白叠柏高豳籥残花昌霍产期赤雁畴亩闯窃帝师发起法施凤巢诰封夫人庚癸公宴缑蒯诡诗贵重撼撞烘笼货力剪秋罗简实九野就座抗拒狂狷蜡疗离荡龙鬐鲁人回日密裁秘监明谕密契披垂箝口结舌轻檝清机青珠秋孃饶士日食容顺三荒五月山丁山峊勺状软骨恃凭拾诵叔待特免团窠锦尉藉香国西道